“饭圈”是流量明星和粉丝组成的一个畸形生态圈,有些流量明星不断挑战伦理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不少粉丝群更是在偶像明星光鲜的外表下,失去了美丑、是非的判断力,冲动消费泛滥,盲目跟风,漠视核心价值观,“饭圈”乱象的治理成为一个紧迫问题
9月9日,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加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单位要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协同联动,切实落实好综合治理有关工作要求,促进文娱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央宣传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有效遏制行业不良倾向,廓清文娱领域风气。
近年来,娱乐圈、“饭圈”乱象频发,不仅对青少年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严重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饭圈”是流量明星和粉丝组成的一个畸形生态圈,有些流量明星不断挑战伦理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不少粉丝群更是在偶像明星光鲜的外表下,失去了美丑、是非的判断力,冲动消费泛滥,盲目跟风,漠视核心价值观,“饭圈”乱象的治理成为一个紧迫问题。
“饭圈”乱象形成畸形价值观,对青少年危害极大
“饭圈”已经高度组织化。过去粉丝的追星活动更多是个人行为,但网络的兴起给粉丝的组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内部的科层化设置、专业化管理。粉丝社群进行“以爱为名”的“动员和规训”,流行的说法是“要么成为明星,要么成为明星喜欢的人”,这具有相当的蛊惑力,某种程度上,有多只“无形的手”对粉丝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控制。
围绕“饭圈”已经构建起一条产业链。据第三方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红人经济商业模式及趋势研究报告》称,2020年粉丝经济关联产业市场规模超过4.1万亿元。在这根“金融资本—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产业链条上,各个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流量明星被看成是“头部资产”,原来粉丝行为的“情感化”“娱乐化”特征变为“功利化”“物质化”,资本逐利性使得“饭圈”偏离文化产业的初衷,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提升文艺作品的品质上,反而利用粉丝应援来赚取高额利润。
近些年,“饭圈”人员的构成呈现出低龄化态势,“饭圈”文化对青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通过互联网进行粉丝应援成为未成年网民一种新的网上社交与休闲娱乐活动,这一动向尤其值得重视。被调查的所有学历段中,初中生网民在网上进行粉丝应援活动的比例达到11%,高中生网民达10.3%,即使小学生网民也有5.6%。
考虑到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处于“三观”逐渐形成阶段,他们对于流行文化与社交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和行为,还不具备足够的辨识能力和免疫力,容易“三观跟着五官走”。有的青少年对偶像的认知常被“光环效应”迷惑,当他对偶像崇拜的首选条件为“外貌”时,就会认为偶像的内在品质也完美。各类偶像养成类节目,还有刻意强调明星子女身份的节目使社会风气变得浮躁,导致有些青少年不以追求知识、靠自身努力去实现理想,而是梦想着不劳而获的“一夜成名”,幻想着像流量明星那样一夜暴富,使其对于价值实现的途径形成了畸形的认知和判断。在这个圈层中,年轻人可能会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他们陷入对偶像的偏执中,眼中只有非此即彼的单一价值观念,有强烈的排他性,最容易发展成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对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都极为不利。
“饭圈”乱象背后,是资本逐利偶像经济的脱缰失控
“饭圈”具有较强的群体化和边界化特征,它要真正形成先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数量;二是动员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此前,也有影迷、歌迷等,但是因为大家分散在各地,更像是散兵游勇,信息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分享,它的规模就受到一定限制。但互联网分享信息的快速、即时性,一下子就把原先相互之间缺乏联通的个体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化、产业化的各类后援会、粉丝团、微博超话等。
“饭圈”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最初的一些选秀节目。随着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这些节目在提升关注度的同时,也为远距离追星提供了便捷和通道。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形成,使追星行为的体系化、团队化甚至职业化的转变,在技术上得到了支持。
因为娱乐行业的特性,以及围绕着行业的庞大群体,特别是“Z世代”消费群体的出现,短时间内涌入大量资本,一方面,被推到前台的制作方、平台合力推出大量选秀、养成类节目,乐此不疲地“造星”,瞄准人性的弱点,不惜以低俗、粗俗,甚至恶俗的方式博眼球;另一方面,平台、机构、粉丝组织合作,不时推出新“玩法”,粉丝被诱导“氪金”“刷数据”“打榜”,幻想着在精神和物质上与明星合体。
“饭圈”理性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具有典型的工具理性下的功利主义特征。“饭圈”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粉丝们纯粹从效果最大化角度考虑,导致漠视情感和精神价值。
自“倒奶投票”事件之后,偶像经济过度依赖“饭圈”青少年、通过畸形“饭圈”互撕等手段收割大众注意力资源红利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暴露,选秀节目被管控。但是,资本操弄的偶像经济裹挟“饭圈”青少年、肆意收割注意力经济红利,甚至不断越出道德法律红线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饭圈”粉丝是以青少年为主体,“饭圈”乱象表面上看是大量青少年追星行为造成的,实际上是受人引导而实施的“从众”行为,究其根源,是资本逐利偶像经济的脱缰失控。
流量为王的时代,粉丝以为是在表达自己的喜爱、寄托甚至信仰,却不曾想到,已经在流量的旋涡中,不知不觉沦为了一颗一颗的棋子,被幕后的资本力量所利用和操纵、异化,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导致时代审美风尚、价值观与向真、向善、向美渐行渐远!
整治的并不是粉丝,而是“饭圈”背后的畸形产业链
要彻底解决“饭圈”乱象,不是哪一方可以单独完成,需要“五力共治”,即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平台企业的约束力、明星和制片方的自律力、粉丝的自制力和评论家的批判力。既要靠监管部门的强力监管,也要靠生产、消费两端切实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能够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要依靠文艺评论家正本清源的作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祛病除根。
监管方提升监管力。日前,有关部门为整治不良粉丝文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清理负面有害信息、处置违规账号、关闭问题群组、解散不良话题、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专项排查整治网络综艺节目,对直接暴露的问题进行定点处理,效果明显。接下来,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堵”和“疏”应有效结合、因势利导,探索出粉丝与偶像良性互动的引导机制,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平台要切实履行监看责任和管理责任,更要约束自身的行为,不提供滋生不良倾向的土壤。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平台管理策略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对明星榜单、群圈打榜等重点环节进行管理,不开发、不应用任何有可能助长非理性消费、污浊社会风气、弄虚作假的软件。
明星和制片方都要先讲艺德,再讲艺能。加强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律意识”和底线思维,摒弃“娱乐至上”的理念,把精力放在制作优质的文艺作品上,通过文艺精品来塑造明星形象和社会声誉。突出文娱产品的“文化主导”,抵制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等价值导向有明显偏差的节目。
粉丝要有自制力,不做盲目的参与者。偶像崇拜如果进入到“沉迷”状态,陷入无原则、无底线的追随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警惕。粉丝情感认同一定要有一个边界,不能被“喜欢你,没道理”这类广告词所迷惑,而是要多角度看待自己的崇拜对象,塑造健全的、有包容性的价值观,做出某些举动前要理性地思考它的后果。
评论工作者要发挥“啄木鸟”的“治虫”功能,对出现的问题要剖析它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的任务是浇花和锄草,浇花是正面的引导和帮助,锄草是要清除那些不良倾向和有害物质。
整顿“饭圈”,并不是整顿粉丝,而是“饭圈”背后的产业链,明星要自律,平台要尽职,粉丝要理性,社会要参与,法律要出手。
某些现象的出现只不过是大江东流时夹带着的泥沙,但如果不加以纠正,就会使负面的声音掩盖真正的“好声音”,带坏社会风气。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营造一个健康、良好、清朗的生态环境,才能使神圣的精神文化和高尚的人格操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作者系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娱乐圈将迎来七大变化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数次发声,对演艺行业及从业人员提出更具体的新要求。基于这些新要求,娱乐圈将迎来哪些变化?
变化一:劣迹艺人惩处升级
中宣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规范市场秩序、压实平台责任、严格内容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提到,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国家广电总局召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守公德、严私德,以高尚品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守初心、铸匠心,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理想。
变化二:这类节目不能播出
9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政治立场不正确、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的人员坚决不用,偶像养成类节目、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不得播出。对于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得设置场外投票、打榜等环节和通道。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花钱投票,抵制不良“饭圈”文化。
变化三:片酬合同必须合规
相关部门在通知中多次提到演艺行业存在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问题。中宣部印发的《通知》要求,遏制资本不良牟利,抵制天价片酬,合理配置成本比例,严厉查处偷逃税行为,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国家广电总局也强调坚决抵制高价片酬,严格执行演员和嘉宾片酬规定,严格片酬管理告知承诺制度。倡导鼓励演员和嘉宾担当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性节目。
变化四:抵制唯流量唯颜值
坚决反对唯流量论、泛娱乐化也是此轮整治的重点之一。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通知》要求,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9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召开座谈会,再次强调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坚决抵制调侃丑闻、炒作热点、制造对立等错误做法,抵制“唯流量”“唯颜值”的畸形文化。
变化五:饭圈打投彻底熄火
与此同时,“饭圈”乱象整治行动仍在进行时。9月初,微博推出《明星经纪公司及官方粉丝团社区行为指引(试行)》,反对一切无底线追星、消费攀比及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现象,呼吁明星及其经纪公司应对粉丝团体负起正向引导责任。
前不久,韩国男团成员朴智旻的中国粉丝后援会为庆祝偶像生日,在微博晒出应援集资的“专属飞机”图后,该后援会账号被禁言60天,多个粉丝账号也因传播非理性追星应援内容被禁言。
变化六:造谣爆料将被禁言
除了非理性应援,一些造谣爆料的内容也被治理。10日,微博平台称部分账号刻意曲解艺人旅行视频,拼凑截图进行造谣爆料,强行关联近日热门社会议题,对600余个自媒体号禁言。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近日联合14家平台共同表示,加强对文娱领域相关账号、评论、弹幕的管理,对发布含有无凭据的明星八卦、制造对立情绪、公布演艺人员个人隐私、煽动集资、滥用举报渠道等内容的账号予以限流、禁言、清理。
变化七:行业自律公约上线
广电总局召开的座谈会还提到,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和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引导全行业守法崇德尚艺,共同建设良好网络生态。9月11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多平台共同发起《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生态自律公约》,其中明确,演艺人员或其经纪公司、工作室在网络平台上出现违法违规、失德失范言行,平台应积极向演艺人员行业道德自律组织报告,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联合自律。(来源:中国新闻网)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