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检成立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并出台工作办法。这是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
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律师,离退休审判、检察业务专家,有法律背景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组成的民行专家委员会,将帮助检察机关精准地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在司法理念方面有纠偏、创新、进步、引领性的案件,抗诉一件促进解决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个时期司法理念、政策、导向的问题,发挥对类案的案例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积极表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越来越多的诉求依法有序导入诉讼程序,通过司法裁判定分止争、获得满足。各类诉讼案件约九成是民事案件,检察机关受理的民事、行政申诉持续上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多地体现在大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民商事案件方面,更深地体会于“民告官”相对弱势的行政案件之中。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就得更有担当,更有作为。
近年来,各种专门性问题不断涌入诉讼活动,很多已超出检察人员的知识储备范围,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的过程中引入专业力量提供帮助的需求最为强烈和迫切。在持续加大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力度的同时,借力“外脑”是提升检察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
借助民行专家委员会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好地服从、服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诉求、履行宪法法律赋予职责要求,共同为人民群众、为社会和时代提供更好、更优、更实在的法治产品、检察产品;有利于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平衡、充分、全面发展,摒弃“重刑轻民”的思想和惯性,扭转民行检察长期相对薄弱的局面;有利于学思践悟“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与审判机关形成良性、互动、积极的工作关系”“双赢多赢共赢”等新理念,拓展检察监督新思路、新方法、新局面;有利于深化检务公开,扩大司法民主,防止机械执法,加强对检察权的外部监督,以公开透明助力检察廉政建设,防控司法办案风险,培养检察工匠、能手、大师,加快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
民行专家委员会委员是相关专业的精英,代表相关行业的民意,联系相关领域的群众,可以成为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代表人民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司法办案活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同时,可以帮助检察机关更好地以案释法,加强普法宣传,传播检察好声音,争取各方面对检察工作更多地了解、理解、认同、支持。
借用“外脑”的制度创新,既是法律监督理念的变革,也是检察权运行机制的改良,更是自身强、强自身的捷径。期待检察机关通过优化监督实现强化监督,努力做到抗诉案件不是很多,抗诉效果却很好,检察建议切中要害,于法有据,合理可行,落实到位,做成刚性,做到刚性,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并形成良性循环。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