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在庆祝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大会上,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为最高检咨询委员会主任朱孝清颁发证书。
2018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会议,聘任新一届最高检咨询委员。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内涵更丰富、水平更高的法治需求,最高检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完善咨询委员会制度的意见,从近几年退出检察机关领导岗位的同志中新选聘一批咨询委员,破解发展难题,共同推进新时代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做好新时代检察工作离不开咨询委员、特约监督员的监督、支持和帮助,希望大家坚持问题导向,帮助我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破除障碍、凝聚共识。”
在长期的检察实践中,最高检高度重视检察智库建设,构建适应检察改革和司法办案需要的检察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中精力围绕检察业务开展研究,强化服务检察决策和指导司法办案的工作导向,不断创新调研方法,提升调研实效,完善成果转化渠道,咨询委员会和各位咨询委员在历届党组的领导下,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检察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最高检咨询委员会制度的完善,由40名最高检咨询委员、64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10余名民事行政专家委员及39名特约检察员组成的最高检智库矩阵展现出全新阵容。
最高检咨询委员会制度再完善
“我自2015年开始担任咨询委员,基本上每年都要出去调研,2017年,围绕司法改革赴陕西、甘肃调研,先后二十几次深入基层检察院,回来以后写了调研报告报给张军检察长,张军检察长批示说我的意见很重要,今年按照张军检察长交办的调研题目,去了西部的两个省,接下来还想去东部的两个省。”最高检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智辉说。
张智辉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改办原主任,担任最高检咨询委员会委员以来,张智辉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张智辉表示,最高检党组决定成立咨询委员会、组织大家参与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决策。作为咨询委员要担负起实名,不辜负党组的重托,做好咨询工作。张智辉建议咨询委员会应该多开展活动,多了解检察工作实际,建议咨询委员列席最高检院重大会议和活动,以便咨询委员及时了解检察工作情况以及重大活动,这样咨询委员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关于最高检咨询委员会的组建初衷,最高检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最高检咨询委员会是为了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的作用,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于1988年经请示中央领导同志同意成立的。2004年2月,最高检党组研究决定建立咨询委员制度,在离退休的院领导及正厅职领导同志、省级院检察长中聘任咨询委员,为最高检决策部署提供咨询。”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检察工作面临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更好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思考和谋划好新时期检察工作。为进一步发挥好退休老领导政治把握能力强、改革经验丰富、熟悉检察业务的独特优势,更加规范、有效地促进咨询委员会发挥作用,2017年5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第201次党组会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案件咨询论证工作的意见(试行)》。2018年8月23日,第十三届最高检党组第22次会议通过《关于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第一条对咨询委员会的职能做出明确规定:
咨询委员会是高检院的咨询机构,受最高检党组领导,根据党组的委派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开展下列工作:对新时代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改革部署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咨询意见;反映各地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列席最高检召开的检察系统有关重要会议;参加检察系统内巡视工作;对地方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办理最高检党组安排的其他工作。
“从张军同志的讲话中不难看出,最高检党组对咨询委员工作高度重视,对我们这一届咨询委员会寄予厚望,有很多期待。这既给我们鼓舞,也是一种鞭策和压力。”2018年11月27日,在最高检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咨询委员会主任、最高检原副检察长朱孝清表示:“新一届院党组对检察工作有很多创新和变革,对借助外脑智慧、构建良性互动的检察公共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张军检察长非常重视咨询委员会作用的发挥,提出了不少很有创新又很有可操作性的想法。希望我们这一届咨询委员在检察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专家学者汇聚强大外脑
“我们的少年司法发展晚、起步晚,在未成年人保护、犯罪预防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来思考这些问题。同时,在案件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应当与成年人案件办理区别开,这样才能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最高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案例指导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期以来,作为最高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宋英辉非常关心未检工作,曾多次前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进行调研。2015年6月,曾领衔起草了一份给中国首席大检察官的建议信。
关注支持未检事业,宋英辉一直在努力。自2018年6月3日至6月7日,受高检院未检办委托,宋英辉教授带领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大学师生一行至福建省开展“关于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问题”调研活动。
宋英辉的履职经历是最高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们履职的一个缩影。
作为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99年6月,最高检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此后,各省级检察院和有条件的分州市检察院、基层检察院也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或专家咨询组。许多专家主持、指导、参与检察理论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检察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积极参加重要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论证,促进了检察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为疑难复杂案件提供咨询意见,帮助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促进了检察机关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提高。实践表明,检察机关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为检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高检自1999年6月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以来,先后分三批次聘请69位法律、金融、证券、经济、环保等领域专家学者为最高检专家咨询委委员。其中,许崇德、孙国华、沈宗灵、江伟、王保树5位教授已去世,目前在任专家咨询委员共计64名。”最高检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研究和解决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最高检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这一制度的初衷。随着司法改革进程的大力推进,近年来,最高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工作积极展开。
2014年11月28日,最高检召开专家咨询委员座谈会,李步云、陈光中、马怀德等13位最高检专家咨询委员就检察机关如何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改革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2015年8月,最高检专门召开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座谈会,重点围绕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总结近年来全国未检工作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研讨;2016年7月21日,在第十四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期间,最高检举行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司法责任制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关系到检察工作全局,在整个司法改革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最高检高度重视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这项重大改革举措的研究探索。在前期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特别是法学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送审稿)》(以下简称《意见》),2017年7月8日,在大检察官研讨班期间,最高检专门组织召开座谈会, 就《意见》听取应邀参加研讨班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就司法责任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与专家学者充分交流。
为进一步加强与专家的联系与沟通,自2006年开始,最高检试行了法学专家到最高检挂职制度。第一批挂职的专家是何家弘、宋英辉和赵旭东,分别担任最高检原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研究室副主任和民事行政检察厅副厅长,挂职时间一年;第二批挂职的是李希慧(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张明楷(公诉厅副厅长)、汤维建(民事行政检察厅副厅长),挂职时间延长为两年。
特约检察员发挥监督和智库作用
“这场公开审查依法、公开、公正。程序公正是法治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公开审查让所有人都有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特别是当事人,在表达自己的诉求之后,检察机关会综合考虑,依法得出结论,这也是对检察机关强有力的监督。”
2018年11月6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检察院举行杨某刑事申诉案公开审查听证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雷达受最高检刑事申诉检察厅邀请参加观摩活动。28日,最高检刑事申诉检察厅在广西柳州举办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听证观摩活动,雷达再次参加公开审查听证活动,这次活动同样给雷达留下深刻印象。
实行特约检察员制度,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检察工作进行民主监督的重要载体,是检察机关加强同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20多年来,在中央统战部和地方各级统战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特约检察员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特约检察员队伍不断壮大,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工作形式越来越丰富。特约检察员积极参加检察机关重要会议,听取重要工作部署和进展情况的通报,参与案件调查和庭审观摩,开展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充分发挥了参谋、咨询和监督作用。实践证明,特约检察员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检察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0年12月,聘请第一届高检院特约检察员。目前是第六届,共39人。2017年5月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第201次党组会审议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工作规定》。特约检察员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一定程序聘任的,以兼职形式履行相关检察工作职责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参与有关案件的研究和讨论以及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提出咨询论证意见。”最高检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最高检多次邀请特约检察员就检察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问题赴各地进行调研活动。
2016年10月,来自民革、民建、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的11名最高检特约检察员来到江苏省南京市,调研江苏省检察机关服务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工作情况。在一周时间里,赶赴扬州、南通和常州三地,实地考察检察机关保障和服务非公企业的具体做法。参加此次调研的特约检察员有张寿全、马列清、雷达、徐远平、张皎、陶晓峰、叶日者、王茁、郑业鹫、王元丰、蔡国斌。特约检察员们就打击刑事犯罪、保护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而江苏省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有数据、有案例、不回避问题”的精彩解答也获得了特约检察员的认可。
2016年11月21日至25日,最高检邀请部分特约检察员深入湖南长沙、湘潭、岳阳三地检察机关走访,充分了解湖南检察工作,为湖南检察工作建言献策。
2017年11月21日至23日,9名最高检特约检察员赴沪调研,深度了解上海金融检察、深化司法改革和检务公开等检察工作。在短短两天半的行程中,特约检察员一行重点围绕上海市金融检察和检务公开工作,通过调研、座谈、实地参观、现场体验等方式,先后密集调研了上海市检察院、浦东新区检察院、黄浦区检察院、崇明区检察院、徐汇区检察院和闵行区检察院。参加此次调研活动的特约检察员分别是民革中央徐远平、张寿全,民建中央叶日者,农工党中央王茁,致公党中央郑业鹭,九三学社中央周建军,台盟中央洪净、蔡国斌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张连起。
在检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特约检察员的声音。
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黄卫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参政议政部副巡视员郑业鹭三位最高检特约检察员均表示,公益诉讼试点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增强了获得感,建议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力度;全国工商联法律部原部长赵宏,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蔡国斌两位特约检察员也提出创新检务公开形式、加强检察新媒体建设、深化海峡两岸司法交流合作等意见建议;最高检特约检察员、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巡视员张寿全,最高检特约检察员、中国民生医药配送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日者也就科技强检、加强检察业务培训、提升检察人员司法办案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