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舆情频道

首页   数据   案例   研究   峰会   政策   互联网+   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上海法院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时间:2017-06-01 14:47:00作者:新闻来源:人民法院报

评论投稿打印转发复制链接||字号

  核心提示:诉讼服务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开通了全国第一个12368诉讼服务平台。2015年1月,上海高院又开通了全国法院第一个律师服务平台。它们与上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一道,成为上海法院服务群众诉讼的3张名片。今年5月17日,12368诉讼服务平台的“升级版”——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投入使用,上海法院从“互联网+”迈入了“人工智能+”新时代。

  12368诉讼服务平台智能化
  5月17日,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开通仪式在上海高院举行,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宣布,“今天,是上海法院从‘互联网+’正式走向‘人工智能+’的划时代的一天!”崔亚东表示,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上海法院的诉讼服务已实现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新跨越,但这只是上海法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第一步,上海法院将按照最高法院的要求,加快“数据法院”“智慧法院”建设的步伐,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手段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全面实现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大跨越。
  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是12368诉讼服务平台的“升级版”。开通于2014年1月的12368诉讼服务平台,融热线、短信、网络、微信、移动APP等应用和窗口等服务为一体,截止今年4月已累计提供诉讼服务428万次,日均服务达到300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99%。今年伊始,上海高院在“互联网+”诉讼服务的基础上,与科大讯飞等公司合作,将“人工智能”植入平台。
  
  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开通仪式
  据介绍,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在保留原来人工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服务功能。通过运用语音识别技术将来电人的语音转换成文字,然后运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分析来电人的诉讼服务需求,再经“上海高院司法知识库”的智能检索比对,将确定的解答内容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播报给来电人。同时,智能平台还可以根据来电人的需要,将播报内容发送短信给来电人,如智能平台回应不了则提示转入人工平台。目前,平台可以做到24小时提供热线诉讼服务。今年4月至5月16日在线试运行期间,该智能平台提供各类诉讼服务3375次,平台答复正确率在80%至90%左右。
  “升级版”的智能平台具备了诉讼咨询、案件信息查询、法院信息查询、联系法官、意见建议等五项功能。目前,诉讼咨询、案件信息查询、法院信息查询三项功能已上线运行,另两项功能即将开通。上海高院副院长茆荣华介绍,之所以决定开通这五项智能服务,一方面,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近三年来,人工接电总数55万多次,五项功能合计占比高达98.8%;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的运用是大势所趋,上海高院应当主动迎接挑战,敢于创新。茆荣华表示,虽然目前智能平台还有一些瑕疵,但对于智能平台不能答复或者答复错误的问题,立案庭和信息处每天梳理,并采取提示来电人拨打人工服务热线、安排座席员回拨进行人工解答、安排后台法官及时补充新问题及其解答三个处理对策。
  “人工智能+”力促诉讼服务升级
  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标志着上海法院的诉讼服务已经实现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新跨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民法院也将进入数据法院时代。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近年来,上海法院连续打造了三张具有上海特色的诉讼服务“名片”——上海12368诉讼服务平台、上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
    
  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登入界面
  上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采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诉讼服务中心”模式,通过开发完善电子导诉软件、推广自助立案及扫码立案等智能化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全面配备查询打印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等措施,形成了具有登记立案、导诉分流、法律援助等20余个服务窗口和网上立案、网上查询、网上拍卖、网上调解等30余项智能服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体系,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问累、跑累。
  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是上海法院于2014年为律师量身打造的全国首个专门为律师服务的平台。目前,该平台能为律师提供网上立案、网上缴费、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自动推送等5大类24项智能化服务,极大方便了律师执业。截至2017年4月,上海从事诉讼业务的1400余家律师事务所已全部使用该平台,平台访问量累计281万人次,日均3300多人次,通过互联网网上立案7.69万件,律师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立案。2016年10月,该平台被中国科学院电子政务理事会评为“政府网站网上办事类精品栏目”。
  “人工智能+”让审判体系智能化
  2016年12月,上海高院大数据信息系统入选由中央政法媒体联合评选的2016年度“互联网+法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类数据打交道,其所在的团队根据上海高院党组的要求,不断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司法服务、司法公开和法院管理的各个领域。
  “这是我们以司法大数据应用为主线建成的上海高院大数据审判体系。”曹红星表示,仅就这个大数据审判体系而言,就包含了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智能化远程审判系统、执行大数据智能管理系统等100余个子系统,法院专网、移动专网、外部专网、互联网和涉密内网实现五位一体,形成覆盖案件办理全要素集约化的信息网络体系。
  而在上海高院另一个全国首创的“移动智能终端办案APP”中,系统为法官提供了办案事务安排、当事人材料与诉求回复等29项服务。法官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就可以轻松实现随时随地处理办公办案事务。
  据统计,自大数据审判体系应用以来,上海法院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1.49万件,审结71.0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4.8%和15.7%,结案率为91.3%。同时,办案时间大大缩短,案多人少突出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16年法官人均办案量为228.39件,居全国法院前列。
  “人工智能+”让法院更智慧
  截至今年一季度,这些平台共向社会公开了112个方面830个信息项,累计发布信息2亿条,日均访问量3万人次。2017年3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在中国优秀“互联网+政法服务”平台综合影响力评估中,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优秀政法网站”。
  “‘人工智能+’让法院实现了司法决策科学化、精确化,大大提升了司法决策水平。”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高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表示,由于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上海法院已建立了案件审判态势、金融审判、执行工作等6个大数据智能分析分平台,大大提升了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知识发现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设置五大功能
  为进一步适应“人工智能+”司法分析对人才智力的新要求,上海法院还整合了三级法院的司法智力资源,借力上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力量,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法院新型司法智库——上海高院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司法智库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法院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大数据”战略思维,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数据法院”、“智慧法院”。上海高院已较好地实现了2014至2016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目标,目前又研究制定了“数据法院”建设三年(2017-2019)发展规划,此次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开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人工智能,时不我待,上海法院“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 
[责任编辑:zywwch]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