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舆情频道

首页   数据   案例   研究   峰会   政策   互联网+   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指尖上的“信源”革命

时间:2017-05-04 15:05:00作者:官喆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打印转发复制链接||字号

  核心提示: 近年来,脱胎于传统新闻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背负着创新变革的行业使命,承载着舆论引导的公共职能,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中,影响着社情民意的起伏变迁,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舆情信息的重要供给者和输出方。对于政法机关而言,面对信源移动化、智能化的新浪潮,善用新闻客户端的传播力、影响力、聚合力,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不断提振自身的服务力、引导力、公信力,塑造健康有序的涉法舆情生态,已经日显紧迫。

  从流量争夺到内容至上

  从 2010 年在移动端市场上崭露头角,到如今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装机必备”,经历了数次变革和优胜劣汰的新闻客户端,在新闻来源、推送方式、呈现效果、功能设置上不断突破创新,成为集新闻阅读、互动讨论、视频直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也为政法机关提供了潜在的舆论阵地。

  随着 3G 通信技术的引入,智能手机在国内逐渐普及,网民开始从 PC 端向移动端转移。嗅觉敏锐的搜狐、腾讯、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立即着手新闻产品的移动端布局,在 2010 年至 2011 年间,陆续上线了自身的新闻客户端。在发展初期,这些客户端以转载、发布功能为主,只是将 PC 端的新闻内容同步到移动端,原创内容所占比例较少。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舆情信息的传播范围,但由于客户端的用户数量仍然较少,尚未实现信息的规模化和精准化传播,舆论影响力十分有限。此外,受到网络技术和传播平台的限制,用户只能通过客户端阅读政法新闻,很少能参与讨论或进行分享,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二次传播”,发挥流转作用。在这一阶段,主打社交功能的微博、微信,凭借着自身在互动力和传播力上的优势,吸引了更多用户,占据了网络舆论场的中央。而这些由商业门户网站主导的新闻客户端则更多是承担了内容“二传手”的角色,在舆情波动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在上网成本大幅降低和商业门户网站的资本推动下,移动新闻阅读逐渐成为2013年中国网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使用频率达到67.6%。一方面,各大运营商纷纷通过优化界面设计、便捷页面操作、完善功能服务的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随着“两微”存在的准入门槛较低、审核把关不严、虚假信息过多等问题日益凸显,其用户筛选与辨别信息的难度不断加大,为新闻客户端凭借信息真实度与权威性较高的优势吸引用户提供了较大空间。用户数量大幅攀升,舆论传播能力增强,对政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反应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企业开始加大对移动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3年4月29日,阿里以5.86亿美金投资新浪微博(占股18%),以抢占移动端流量入口。同时,还相继入股华数传媒、优酷土豆抢占视频领域流量入口。并号称以超过19亿美元的代价收购UC浏览器,在移动端叫板手机QQ和百度搜索。资本力量在客户端的话语权争夺日趋白热化,打破了由官方媒体主导话语权的舆论格局。协调与资本力量的关系,从此也成为政法机关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4年,4G网络开始在国内铺开,为视听类新闻素材的传播突破了技术瓶颈,也为移动端产品的内容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带动了整个客户端产业链的创新,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规模从3.44亿攀升至4.95亿。商业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抢夺用户的红利期已经基本结束,发展进入了增长放缓期。依靠算法实现“个性化推送”的“今日头条”异军突起,满足了用户对资讯个性化获取和精准化阅读的需求,带动了“算法”在新闻客户端中的普及。但是,这种“千人千面”的新闻推送模式,使得政法新闻能够更加精准和集中的传播给法律职业者、利益主体和政法新闻关注者,舆论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伴随着《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传统媒体掀起转型大潮,一大批纸媒将大量优质的采编资源转入旗下的新闻客户端,提升了政法新闻内容输出的专业性,特别是“澎湃新闻”伴随着“我心澎湃如昨”的发刊词正式上线后,打造了“打虎记”、“中国政库”、“一号专案”等一批专注于政法新闻领域品牌栏目,成为政法网络舆情的重要发源地。

  2015年至2016年,新闻客户端产品已经逐渐走向饱和期,“算法”的广泛应用也使得“信息茧房”效应愈渐突出,造成用户个体视野狭隘,观点极端化,背离了获取新鲜资讯而阅读新闻的初衷,各个运营商都在内容、产品、渠道上积极寻求突破,迎接新一轮的进化和脱变。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从“求量”进入到“求质”时代,内容生产模式逐渐由之前的用户生产内容(UGC)向专业生产内容(PGC)和职业生产内容(OGC)转变。政法机关、政法自媒体人在争夺话语权的需求激励下,纷纷入驻客户端平台,生产了大量立场鲜明、专业性强的法律类文章,并借助客户端平台的技术和用户基础得以广泛传播。这种内容上的深度挖掘,使得新闻客户端在特定事件中对特定群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增强。而客户端平台公开文章的阅读数、点赞数等数据,也为政法舆论阵地建设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提供了参考。此外,新闻客户端的功能多元化趋势加大,互动性增强,各大运营商纷纷推出互动问答平台,如澎湃的“问吧”、界面的“前辈”等,由专业人士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应对和引导舆论。

  “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为政法机关运用新闻客户端进行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给舆论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触及红线的传播乱象

  同传统媒体相比,移动新闻客户端凭借着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丰富的内容形式、及时的互动沟通为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新鲜的模式。然而,受准入门槛低、缺乏内容审核机制、监管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新闻客户端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有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公然打着“刊登一切不合适刊登的”等旗号,开设“公众场合不宜”等栏目;有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不具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合法资质,违规登载虚假失实信息;有的移动应用程序商店内部审核机制不健全,为违规移动新闻客户端提供推荐下载服务,扰乱了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为舆论引导工作带来诸多的困难。

  违反新闻采编权禁止规定,发布原创新闻,一直是新闻客户端信息发布中屡禁不止的问题。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移动新闻客户端运营单位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必须经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并依法取得相应资质。但是,一些不具有新闻采编资质的运营商,仍然会在新闻客户端发布原创的新闻稿件,变相从事新闻采编业务,完全突破了媒体准入界限。如2016年,新浪的“极客新闻”栏目,“新浪直播间”栏目,搜狐已关停“新闻当事人”“弧度”“点击今日”等栏目,网易“回声”“路标”等栏目,凤凰“严肃报道”栏目均因大量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造成恶劣影响而被关停。此前,“无界新闻”还曾聘请离职记者刘虎以“特约撰稿人”的身份采编新闻类稿件,对政法机关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求快求新,是各个新闻客户端抢占头条和点击率的法宝,“秒争”“快”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很多客户端都会缩短流程,减少求证和把关环节,以抢占发布先机,提高新闻发布时效。还有的新闻客户端采用抓取技术,自动聚合发布,没有形成先审后发等把关机制。2016年1月4日,澎湃新闻客户端推送新闻称,江西九江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十几分钟后,澎湃新闻网发布消息称,此信息为地震台网自动后台录入信息,后经编辑人工核实,此信息不实,向各位用户致歉。同样,“2020年夏季运动会”举办地乌龙事件、以及李光耀“被去世”乌龙事件中,均是新闻客户端不加求证和核实的时效抢发,给谣言和虚假新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引发了舆论对新闻真实与时效的巨大争议。

  为了吸引用户关注,新闻客户端在发布内容上的同质化、低俗化、以及标题党横行的问题,也成为其需要面对的致命伤。打开各家的新闻客户端,每天推送的新闻无论是标题、专题、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此外,除必要的时政新闻外,很多新闻客户端将热点的选择和捕捉过度集中在娱乐领域,不少明星离婚、出轨事件长时间占领新闻头版头条,造就了很多10万以上甚至100万以上的读者阅读量。在这当中,客户端运营商可谓“功不可没”。“标题党”的问题更是突出,诸如《党报:‘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原题为《“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党报批独生子军人“我死了家里人怎么办”思想》(原题为《军人“血性”哪里来》)之类背离文章的初衷和原意的标题常常在客户端中出现,给被报道方带来巨大的舆情危机。

  在监管方面,目前,很多商业网站均设置了PC终端、WAP(手机版网站)终端、移动客户端三大资讯终端。但由于各资讯终端管理办法不一,同一网站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不同资讯终端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研究发现,移动终端首页新闻信息尺度大于电脑终端新闻信息。许多在PC终端不能放置在首页的新闻信息,纷纷被置于移动客户端上的显著位置,冲击网民眼球。而一些以综合评论为主、试探管控底线的栏目被移动客户端独占,根本不会在PC终端显示。更有甚者,利用监管部门对移动终端监管的空档,采用将一些打擦边球的新闻信息深夜放上移动终端、次日清晨再撤下的做法,逃避监管。比如,一些客户端的编辑热衷于报道涉青少年暴力血腥事件,客观上“诱导”了犯罪行为的发生。2014年10月31日江西弋阳3名一年级小学生遭砍杀身亡事件发生后,有的新闻客户端快报、抢报、突出报,甚至小窗推送,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效果,加大了舆情处置工作量和调控难度。

  随着媒体话语权的增强,其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介入也越来越深,在对司法公正起到督促作用的同时也对司法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引发争议最大的就是“媒介审判”。新闻客户端有其自己秉持的价值导向,往往有选择性的进行新闻推送,加之平台上有大量自媒体入驻,其报道或发布的文章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倾向化,使得媒介话语权代替舆论监督的“未审先判”对正常的司法审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激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诱导舆论产生“情绪审判”。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由于官方信息较少,媒体趁机大肆介入。在尚未查明真相之前,不少新闻客户端大肆推送“情杀”“竞争”“误杀”和“痛恨医生”等多个版本的文章,并推送一些网友自行撰写,推测嫌疑人林某确为凶手的文章,给其贴上“杀人犯”的色彩标签,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质疑。

  移动舆论场的治乱之道

  面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带来的“信源革命”,政法机关要不断壮大自身力量,加强自营客户端建设,积极依托商业客户端打造主流舆论引导阵地,大力发展优秀的政法自媒体。同时,还要加强同网络管理部门、客户端运营方的外部合作协调,加强对客户端内容乱象的治理,营造健康的涉法网络舆论生态。

  大力加强自主运营的客户端建设。自营客户端是政法机关运用新闻客户端进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除了政法机关外,一些法制类媒体也要积极迎合媒体融合的大潮,推动法制类新闻客户端建设。如2016年10月,法制与新闻杂志社与新汇闻媒体联盟合力打造了“法制与新闻”客户端,以法治为核心,以民生、财富为支柱,打造新闻直播平台。自营客户端权威性高、专业性强,在运用其做好信息发布、推动政务公开的同时,也要尝试运用视频、直播等方式,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公众了解政法工作全局全貌,知晓政法队伍建设成效实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尝试借助技术手段,运用客户端平台处理日常实务工作,增强客户端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如“北京交警”客户端提供线上“进京证办理”等便民利民措施,受到用户好评。但政法机关在建设自营客户端的同时,也要注意准备充分、考虑周全,避免因准备工作不足,仓促推进新媒体上线则可能带来负面舆论效果。

  积极拓展依托商业客户端的舆论阵地。自营新闻客户端在信息发布内容,发布形式上较为自主,政法机关可以根据舆论引导需求自主创新内容和形式。但同商业客户端相比,自营客户端存在着用户数少,影响力小、传播渠道窄的短板,舆论影响力相对不足。因此,在搭建自营客户端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政法机关入驻商业客户端的布局。2013年到2014年,最高法和最高检先后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借助客户端平台推进司法公开。而后,政法机关陆续入驻不同平台的新闻客户端,开展舆论引导工作。2016年6月,“今日头条”正式开通政法频道,在不足一月的时间立即吸引7272家政法单位入驻,政法系统的客户端矩阵初具规模。在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精准有效、智能化信息传播方面,做出了宝贵的尝试。此外,“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等政法“国家队”以及“天津交警”等“地方队”,还积极开辟企鹅号等新型客户端舆论阵地。政法机关积极在商业客户端上进行布局,利用商业客户端的传播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放大政法机关在客户端舆论场上的声量。

  加强对新闻客户端舆情的监测。政法机关除了建设自身的客户端舆论阵地外,还要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客户端网络舆情的监测,一旦在新闻客户端上发现网络谣言或其它负面言论,要及时核查,展开舆论引导工作,最大限度挤压负面舆情传播空间。特别是一些专注政法领域的商业新闻客户端,善于挖掘负面的政法新闻,恶意制造负面舆情进行炒作,对政法机关造成极大的消息影响。对于这类客户端,更要加大监测力度,对其曝光政法机关负面新闻要及时处置,对于内容不实的要及时澄清,追究其是否存在造谣传谣的行为,对于内容属实的,要及时对设施单位或人员展开调查处置工作。同时,在自营客户端的内容发布也要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对于通过自营政法新闻客户端公开发布有关政法工作的重大政策决策、重要执法活动等新闻前,要开展政法新闻舆论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先评估、后启动”的工作原则,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避免因言词不当造成公众误读,引发舆论风险。

  强化政法新闻客户端内容建设。内容是推进的客户端影响力的核心。坚持内容生产为本,政法机关客户端要充分运用信息集纳优势,打造更多的原创内容,避免低俗化、同质化内容的过度传播,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通过专业、权威报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各大客户端大力推动平台自媒体和原创内容建设,“今日头条”推出“千人万元计划”,“腾讯新闻”推出“芒种计划”,来吸引优秀的自媒体入驻平台,生产优质内容。在这种大背景下,政法机关也要鼓励政法干警积极入驻客户端平台,在新闻客户端上打造一批类似“法律读库”的优秀自媒体账号,做好普法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突发事件中能够积极发声,发挥“意见领袖”一呼百应的舆论引导力。

  完善内容规范制度建设。针对目前新闻客户端上出现的标题党、谣言泛滥、舆论审判等一系列乱象,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整治。对不同形态的客户端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确保其传播的新闻信息遵循统一的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目前,我国对移动新闻客户端进行管理,主要的法律依据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标题规范管理规定(暂行)》,但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管理条例。建议出台专门规定,明确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媒体属性,将其纳入网上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范畴,建立准入制度和管理机制,对新闻客户端进行分类管理。政法机关要协调网络管理部门,一旦发现媒体通过新闻客户端发布不实报道,传播谣言损害政法机关形象,要及时追究责任,对其进行整顿。

  加强与新闻客户端运营商的公共关系建设。政法机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要有媒体意识,充分认识媒体报道特别是客户端等新型媒体对政法舆论场的影响,重视负面报道可能带来的危害。特别是在与记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坦诚对待、尊重理解、认真回应。不能因为害怕成为关注对象,害怕说错话,就逃避问题、惧怕矛盾,多提供正面的素材,把主流的、光明的、向上的正面材料提供给记者。与商业新闻客户端运营商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关系,多为其提供优质的政法新闻素材,提升其内容的影响力,帮助其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也借助商业新闻客户端的传播力做好政法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以期实现共赢。

  移动新闻客户端是在“信源”革命浪潮中的弄潮儿,在其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弯路,有乱象,有不足,但也逐渐在摒弃“过度逐利”私心的而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不可否认,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舆论引导的阵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政法机关要充分重视移动端的舆论引导作用,善用善管,多维度、多手段、多角度的打造健康的政法舆论空间。

 

 

  作者: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 舆情分析师 官喆

  来源:《政法网络舆情》2017年第11期

[责任编辑:zywzhaoying]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