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月8日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开宗明义地以一组组最“主动”、最有“跨度”、最有“效果”、最“亲近”、最“给力”、最“及时”、最“有爱”、最“为民”、最“严管”的数据,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当天,最高检新媒体陆续发布50条直播信息和报告全文,相关消息共被阅读498.2万次。在媒体报道中,“辣笔小球”侮辱英烈案出现频率最高,这不仅是因为该案是首起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批准逮捕的案件,更表明了舆论对坚决支持英烈荣誉不容诋毁、法律不容挑衅的态度。此外,此次工作报告还出现了“首次出现核准追诉情况、首次出现‘缺席审判’、首次适用刚生效的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十一)办案、首次提到‘脚底下’的安全”四个“首次”情况,表明了检察机关与时俱进,积极履职的态度,收获了良好口碑。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针对治理犯罪、维护法治稳定的多项提议都引发了公众热议,其中如何更为规范的办理“醉驾入刑”案件成为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建议应在全国统一“醉驾入刑”的执行标准,让办案部门能够有据可依,也有利于执法公平,消除案件争议;朱列玉代表则建议取消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代之以更为严格的行政处罚力度。理不辨不明,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都需要各方积极献言献策,结合相关部门的研讨论证方能成型。
由于之前多起“纸面服刑”案件浮出水面,如何公平有效地施行减刑、假释制度,使之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成为“两会”讨论的重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认为,应对可予减刑的“重大立功表现”范围更加明确,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减刑条件、标准,确保减刑公平性。从代表委员的言论来看,只有让减刑假释制度更好地在阳光下进行才能避免“纸面服刑”案件的发生,让该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