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地方舆情>>湖 北

武汉警方为日本游客寻车事件舆情报告

时间:2012-02-21 10:34:00  作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主题事件】

  据《中国新闻网》2月21日报道,2月17日晚,武汉市武昌公安分局东亭派出所接到一名叫河源啓一郎日本游客的报警,称其自行车停放在沙湖附近街边被盗。东亭派出所询问、调查后,根据案情,予以立案,并连夜组织开展侦查工作。武昌公安分局同时抽调刑侦力量,参与此案侦查。经过细致工作,办案民警于20日晚11时在武昌南湖将被盗自行车追回,并发还河源啓一郎。

  武汉警方积极寻找破案线索之时,网民们纷纷为寻找自行车积极提供线索,并出谋划策。但在车辆被找到后,该事件又将武汉警方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舆论质疑其是否在对待名人或者涉外人士时有特殊的礼遇,或是迫于舆论压力,对特殊案件投入差异化的力量。在某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中,高达89.1%的网友表示自己的单车从没找回来过。

  【警方回应】

  面对公众的“选择性执法”质疑,武汉警方于21日表示,并不是日本游客丢车了,警方才重视,只要所涉案件达到刑事立案标准,警方都会立案。“报案人称失窃自行车的车身加上改装后的装备,价值约1.7万元人民币。所涉价值已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我们经常接到电动车被盗的群众报警,也立案侦查了,也在努力寻找破案线索,但很多案子破不了,并不是公安机关不重视,没有开展侦查,而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措施不强所致。”

  警方坦言,此次自行车能迅速找回的原因,一是自行车本身的外观特征非常明显,辨识度较高;二是此事被媒体广泛发布后,民众广泛参与。该车能够失而复得,得益于武汉一名自行车爱好者向警方提供线索,警方随即经过比对,最终确立线索车正是日本游客丢失的那一辆自行车,案件得以成功侦破。

  【舆情传播】

  2月20日,武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日,武汉市公安局抽调精干刑侦力量,参与侦查日本来汉旅游的河源啓一郎自行车被盗一案。武昌警方表示,将为河源啓一郎提供一辆自行车,以方便其继续武汉之旅。”目前该微博已经被删除。警方发布的消息引起了网民的重视,丢车事件迅速传遍网络。网民纷纷投入到了寻找自行车的行列中来,不少网民认为,此事事关重大,关系到武汉的城市形象甚至关系到国家形象和国民素质问题。

  

  (图片来源:长江网)

  网上可见的最早的对此事的报道是2月20日的长江网快讯《日骑手河源啓一郎在汉丢自行车 警方将提供新车》,且当日网上仅可见此一篇相关报道。

  2月21日,舆情迅速攀升,网上相关文章共458篇。由于20日晚,丢失的自行车已经被警方追回,舆论对待事件的态度也开始转变,网上出现了对警方“选择性执法”的质疑。21日,媒体展开了对事件的全面报道。《新京报》刊文重点关注了网民帮忙寻车的事实,被网媒以《日本环球骑行者自行车武汉被盗 网友接力寻回》为题转载50余次。新华网、荆楚网等刊发的报道则侧重于关注警方快速破案上,遂被以《武汉警方快速破案 找到日本男子环游世界被盗自行车》为题转载。而中国新闻网则刊文《武汉警方回应日旅行者丢车事件 否认选择性执法》重点报道了警方对于“选择性执法”质疑的回应,亦被网媒转载100余次。当日,有媒体就此事刊发了评论,如国际在线的《“日本人丢车案告破”何以引质疑》等。

  而微博方面,据本刊不完全统计,“日本环球旅行者自行车在武汉失窃自行车被追回”在21日成为微博第一热门话题,转推数约为5万余次,评论约有15,700余条。“平安武汉”于当日0时许连发两条微博称,“日本来汉游客河源啓一郎被盗自行车找到了。17日晚,河源啓一郎自驾的自行车在汉街入口处被盗,武昌公安分局连夜组织开展侦查。20日晚11时,办案民警在武昌南湖附近将被盗自行车追回,并连夜发还给河源啓一郎。河源啓一郎对警方及时为其找回爱车表示感谢。此案还在进一步办理中”,“警方感谢网民和市民对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的关注,来汉旅游的日本青年河源啓一郎的爱车失而复得,是广大网友爱心传递的结果。警方表示,对群众受到侵害的案件,不论大案、小案,公安机关都将竭尽全力侦办”。这两条微博截至2月29日12时分别被转发9565次和925次,各有评论5630条和921条。

  2月22日,舆情进一步发酵,媒体评论出现井喷之势,网上相关文章共606篇,达整个舆情监测期的峰值。当日,《人民日报》刊发时评《一辆自行车,能否捍卫城市尊严》探讨如何正确捍卫城市形象和尊严,被网媒以《党报评日本旅行者武汉丢车:国人难享VIP待遇》等为题转载100余次。其他一些媒体对于警方“选择性执法”的质疑仍在持续。而《齐鲁晚报》的评论文章《以平常心看待日本游客丢车风波》和中国青年网的评论《无需将“日本人武汉丢车风波”标签化》都对“将一起普通的丢车事件与城市形象挂钩”的心态进行了否定,认为对选择性执法的质疑是理性看待城市形象的一个信号。此外,还有媒体对日本人丢车事件背后的公民权益进行了思考。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日“南京政府方面宣布暂停与日本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消息亦引爆了网络舆情,遂有不少媒体和网民将两起“涉日”事件中官方的反应速度进行了对比,并发表观点。

  2月23日后,舆情持续回落。网上无相关报道,媒体仍在继续发表评论,但观点较之前并无太大变化。

  【媒体评论】

  警方表露出的选择性执法态度令人遗憾

  国际在线评论《“日本人丢车案告破”何以引质疑》认为,小偷也好,劫匪也罢,可不管名人还是外国友人,该偷的还会偷,该抢的还是会抢——只不过,犯罪分子不“认识”,公安机关却很“认识”——特事特办,效率超常。不是日本人的自行车被找回不值得褒奖,也不是说为某个人被劫成立专案组有什么不妥,而是警方在同等案件面前所表露出来的选择性执法态度令人遗憾——只要“被抢者”是外国友人、社会名流或者一定级别的官员,警方必定“高度重视”,动用大量警力,迅速破案,而普通公众被抢报案后,警方的反应则截然不同。比如丢自行车的人不在少数,可被找回的恐怕没有几个。当然,必须承认,受资源有限和警力有限的制约,出于某种社会影响的考量,警方办案有所侧重也在所难免。但这种“侧重”,是取决于案件本身和公共社会利益,还是取决于当事人的身份地位,则就是一个值得警惕和反思的问题了。

  《兰州晚报》则刊发评论认为,警方受“夹板气”是因为此前的治安工作做得不够扎实,欠账太多,让群众有了太深的积怨。治病寻根,所以,要重获信任,重获支持,有且只有一条路行得通:加强治安管理。

  捍卫普通人的权益才能捍卫城市尊严

  《人民日报》时评《一辆自行车,能否捍卫城市尊严》称,在中国的城市,谁是骑自行车的人?选择骑车代步,往往是这座城市最普通而且收入不丰的劳动者,话语权不大,维权能力不强。而对窃贼来说,下手容易、风险低廉,就算“失手”,小偷小摸也不会重判。于是,非但警方不重视,包括自行车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在内,对自行车防窃装置、防窃措施和出行便利设施,也都懒得严密、贴心地设计并实施。甚至连自行车主,对“失窃”也习以为常。毕竟,不可能人人都享受到“警方迅速侦破”的待遇。

  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尊严”。小小一辆自行车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安全感的一面镜子。当中国的“张源”、“李源”们也都能获得如此“捍卫”时,我们的城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选择性执法质疑是理性看待城市形象的信号

  《齐鲁晚报》评论《以平常心看待日本游客丢车风波》刊文认为,无论是市民参与寻车的心态,还是政府部门特事特办的“小算盘”,都根源于我们对外界的评价过于“敏感”。这种“过敏症”,是当下中国的一种典型逻辑,它决定我们处理公共事务的心态,影响我们看待形象问题的视角。外交家吴建民曾谈“弱国心态”的概念,在他看来,中国是从一个弱国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弱国心态,表现之一就是对别人的评价非常介意。以此审视“丢车风波”中各方的反应,可以找到一种解释路径。不过,也有一些人事后对武汉警方特事特办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对外宾和市民一视同仁,以平常的程序对待类似事件。这种反思或许是我们开始调整国民心态,理性看待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的一个信号。

  “破小案,保民安”应该纳入警务准则持久坚持

  荆楚网评论《“破小案、保民安”应成为警务准则》认为,不管警方究竟是受到了什么“客观条件所限”,有哪项“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措施不强”,但有一条普天下而皆准的真理是昭然若揭的:“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应该去爬行的。”自行车被盗案件虽然个案价值不大,但却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将群众关切的闹心事,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挠头事办好,就是最大的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就是衡量警察事业心责任感强弱的标尺。“保一方平安”,就要立足本地实际首先把一方群众关切的事情办好。试想,假如类似丢车这样的多发的一般刑事案件或治安事件,因为案小而不被警方当回事,成了 “撂荒地”,警力都投向大案而不管小案,势必催生出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野草,形成恶性循环,殃及群众更多更大的利益。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关键是头脑中要筑牢“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不以善小而不为”,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点点滴滴地尽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办好自己应该办的事情,不推诿,不搪塞,不拖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增强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所以说,“破小案,保民安”同样是政绩。“破小案,保民安”应该纳入警务准则,持久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形成风气。

  除以上媒体评论之外,还有《扬子晚报》、新华网、中国网等媒体从分析国民心态和社会生态的角度,阐明了公众为何将丢车事件与城市形象挂钩而“小题大做”的原因。

  【微博热议】

  质疑警方选择性执法

  @anfengping9357:老外值钱啊,你要是中国人就是丢1000辆自行车也找不回来啊。

  @新闻小兵曹文艺:日本人在中国丢了辆单车,一夜找到了……中国人在中国丢了个小孩,找一辈子都找不着……

  @守望未来:否认不否认,事实就在那里。身边多少朋友被抢包的,丢电动车的,报案的时候还得受那些警察叔叔的气。

  @王牧笛:其实,我也是今天才知道,自行车丢了真的可以找回来,关键是看谁丢。为那些年我们一起丢过的自行车感伤中……

  @dy:对于某些人,他就是认为国外的月亮是圆的。

  @tjkeker:以后大家再丢自行车,一定要报案哦!

  建议警方加强治安管理、平等执法

  @青青:希望相关职能部门重视起来,加强管理,让我们的治安状况良好起来,那就不会再出现这种不做不合适、做了反而陷入尴尬的事件。

  @小宏:历史的、以前的、过去的,也用不着月月讲、日日讲、时时讲;只是希望警方以后都是以这样的准则为人民服务,通过此事能真正提高整个警界的声誉。

  【本刊点评】

  一名日本游客在中国丢了一辆自行车,最开始被认为事关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而被找回以后,则又成为质疑警方选择性执法的矛头,这种变化被媒体视为是“理性看待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的一个信号”。

  在这一事件中,警方的全力调查,市民的广泛参与,都被认为根源于对外界评价的过于敏感,这种“敏感症”决定着处理公共事务的心态。正是这种太过注重形象的心态,才使得武汉警方“不惜抽调精干刑侦力量和发动市民力量找车”,在对待一起普通的自行车失窃案上展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一面。由此延伸,很多政法机关在面对舆情事件之时亦有着相似的心态,这种“形象至上”的过度反应使得其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容易就事论事,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忽略了本应正视的日常问题,进而导致始终拿不出合理的平息舆情的方案。因此,唯有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舆情,将之视为改进工作的良好契机,加强管理,平等执法,才能赢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责任编辑:zywliuz]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