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地方舆情>>湖 北

湖北利川人社局招聘干部子女被批“世袭”

时间:2012-05-16 09:02:00  作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主题事件】

  5月16日新华网消息,有网帖爆料称,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人社局为其直属事业单位城乡居民保险管理局近日招聘两名工作人员,面试前两名均为该局内部干部子女,且有一名考生因“有编制”被拒绝参加面试。对此,利川人社局回应称,招聘符合要求,录用此二人系“巧合”。目前,当地有关部门已查明,在此次招聘中,利川市人社局存在资格审查不细致、测试组织不严密的问题,决定取消此次考试结果。

  【舆情焦点】

  恩施州事业单位招考通知是否违规

  2月2日,恩施州人社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事业单位直接选聘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工作的通知》规定,“选聘对象年龄控制在本科生28周岁以下(1983年1月1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32周岁以下(1979年1月1日后出生)”。该文件出炉伊始就受到质疑。网友认为,按照人社部2010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招考年龄设置的通知》要求,我国公务员招考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任何招录机关不得随意缩小公务员报考年龄范围。”

  利川市设置“专业限制”有无猫腻

  4月19日,利川市人社局发布的《人社局直属事业单位选聘高校毕业生公告》中,则在州人社局文件的基础上,加了一条“要求文科类专业,出生年月日一律以身份证为准。”这一规定被网友戏称为“想法设法把招聘门槛提高”。武汉市人事系统从事招考工作的资深人士指出,“不要小看这个文科类专业的限制,在实际报名中可以把很多人挡在门外”。

  跨过笔试、直接面试是否符合规定

  利川市人社局组织的这次招录没有笔试环节,组织报名后,直接在4月24日上午9点进行了“主要包括业务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内的面试,随后就公布了体检名单。有媒体认为,这是奉行了“快审快结”的思路。有网友戏称,“萝卜快了不洗泥,招聘都提速了”。

  编制已满仍招人是否另有内情

  据《利川市社会劳动保险管理局机构编制情况表》显示,该局批准编制数30个,实有在职人数全额拨款30人。为何人数满了,却还在招聘?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军转干部安置和人员调走两种情况外,在满编的情况下是不能进人的,这都存在很大疑点。

  【官方回应】

  ●5月10日,利川市人社局纪检组长谭蓉表示,此次招聘符合程序,并已将招聘程序公示在利川新闻网上;有编制不能参加面试的考生系宣恩一中在职女教师,不符合“应届或往届毕业生”的此次招录的资格要求。

  ●5月15日,利川市人社局党组书记谭忠友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此次招聘把专业设置成文科类,是想放宽专业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应聘,并不是网友所指的“萝卜招聘”;面试考官分别来自利川市纪委、人大、政协、组织部以及人社局领导班子(不包括人社局主要领导,领导班子成员也是通过抽签选出的考官),“不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网帖列出的两人确为该局内部干部子女,但两人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和南京大学研究生,其中一位还有律师证,入选确实是“巧合”;面试之前,该局曾向那位有编制不能参加面试的考生单独解释,当面做其思想工作,但该考生仍无法理解。

  ●5月16日,由恩施州人社局和利川市政府组成的调查组查明,利川市人社局在组织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管理局2012年招聘人员工作中,存在资格审查不细致、测试组织不严密的问题,决定取消其测试结果。

  ●5月17日,利川市外宣办主任陈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先采取把考试结果取消的做法。至于过后是否会再次组织招聘,目前还不清楚。”

  ●5月19日,有消息称,恩施州人社局和利川市政府已要求,按此前发布的《招聘公告》再次组织招聘,目前第二次招聘还没开始。

  ●5月21日,恩施州人社局办公室主任向定山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个事情(‘萝卜招聘’)州人社局纪检部门和利川市政府已经有了调查结论,后面搞不搞第二次招聘,放在利川市人社局进行。”当天,面对媒体关于二次招聘何时启动的电话质询,利川市人社局局长谭文胜以“正在开会”为由未予以回应。

  【传播情况】

  5月7日,网友“被刷下的考生”发表题为《利川人社局“合法程序”下的“萝卜招聘”》的帖子称,此次面试的前两名分别是本局医疗保险股股长张光会的儿子张马堃和本局就业服务股股长方玲的儿子黄国华,“利川人社局是否成了‘世袭局’,但人事局的领导却说:这只是一种‘巧合’”。另外,帖文称,一名宣恩籍考生,“因原来有固定工作单位,有编制,其它条件完全符合,却被拒之门外,其理由是‘有编制’就不能参加面试”。发帖人认为,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只选干部子女,把“直招”变成了“招自”,不仅“自己人考自己人”,还“搞萝卜招聘”,最终变成了“世袭局”。“巧合招聘”、“世袭局”迅速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

  5月11日,中国新闻网刊文《湖北利川人社局招聘疑为“萝卜招聘” 回应称符合程序》报道了利川市人社局纪检组长谭蓉的回应。截至5月15日,相关报道共101篇,来自论坛、微博和博客的网民评论高达数万条。绝大多数网友对“巧合招聘”提出质疑和批评。

  5月16日8时12分,新华网刊文《“巧合”的背后——湖北利川人社局“招内部子女”调查》,报道了该局党组书记谭忠友的回应以及武汉大学部分学者对此次招聘看法。受访专家表示,不排除一些领导干部子女确实因能力优秀而上岗,但目前招聘中的暗箱操作被披露得越来越多,所以公众很容易从‘巧合’联想到暗箱操作;最直接的办法是出台干部子女就业规避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干部(尤其是临近退休的干部)的作风建设。此外,报道还透露,恩施州委相关领导已关注到此事,并赶赴利川市展开调查,但尚未公布调查结果。

  当日16时3分,新华网再度发文《湖北利川人社局涉嫌招聘内部子女续:结果被取消》报道了当地已取消此次招聘结果的消息。

  5月18日,人民网刊文《湖北利川人社局招聘只选干部子女 “萝卜招聘”被认定无效》报道了当地外宣办官员对此事的解释。

  5月19日,新华网刊文《偶然巧合,还是制度缺失?——湖北利川人社局“萝卜招聘”调查》报道了当地有关部门决定重新组织考试的消息。此外,文章还援引有关专家的观点称,“萝卜招聘”、“人情招聘”、“舞弊招聘”等饱受社会诟病的荒唐事件大多是通过举报而非自查的方式引起公众关注,鲜见有关单位领导和组织者被问责,凸显了我国公务员招聘中问责制度的缺失。

  5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题为《湖北利川“萝卜招聘”事件调查》的文章称,当地有关部门在此次招录中依然存在招考通知涉嫌违规、为何无笔试环节等诸多疑点未能澄清。而何时启动二次招聘,当地官方也无明确说法。利川市多位知情人士在文中透露,此事不能只取消成绩了事,“因为很有可能,利川人社局干脆就不搞二次招聘了,因为自己想进的人进不来,就干脆不搞了”。当天,该报还发表了题为《公务员招考内幕:危险的“第一名”》的调查文章,对5月以来各地机关事业单位招考中的违规手段进行了曝光。截至目前,网上的相关质疑仍未平息。

  【媒体观点】

  乱象治理不能止于舆论曝光

  5月21日,《华西都市报》刊文《治萝卜招聘 舆论曝光还须附加配合》称,如果制度能够自动剔除萝卜招聘的现象,就不用劳烦舆论出场。很多问题即使被曝光、被发现,处理的结果也大概是纠正而不深究。比如,考试可以重来,但舞弊者却不必承担责任,似乎“萝卜招聘”只是一个风险极小的闯关游戏。舆论需要与规则、制度互动才可以产生真正的威慑力。无论是执行规则时的“阳奉阴违”,肆意夹带私利,还是行径被发现后,有恃无恐,坐等舆论消停,都是一种对规则和舆论敬畏感缺失的表现。

  深究问责须打破权力共同体

  5月22日,《大众日报》刊文《如何给“萝卜招聘”打制度“补丁”》称,调查是自己人主持的,又称没问题,一句“结果无效”就算回应了质疑。但因为没有人为此负责,风声过后,谁敢保证,不再来一次?处理“萝卜招聘”,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论道。或许,以“官二代”的特权入仕为突破口,打破一些地方“利益共同体”内部互相授受的权力生态,才是当下改革的急务。

  回应流于形式将损害公信力

  5月21日,《人民日报》刊文《别让“零信息”回应加剧公众疑虑》称,招聘结果取消了,疑云却未消除:招录本单位干部的子女是否符合回避规定?招聘背后有没有内部“勾兑”?谁来承担招聘“流产”的成本?这些疑问,回应中没有解答。不针对疑问的回答,南辕北辙的反应,左腾右挪的说辞,哪怕再怎么洋洋洒洒,再怎么情真意切,都不会得到公众认可,也不会使民意止沸。故意忽略关键性问题,就匆匆忙忙作出的回应,即使赶上了“及时”这班“首发车”,也有可能只是一班开往“不满意”的“地铁”。“零信息”甚至“负信息”的回应,是对公众智商的挑战。如果无视群众的“信息饥渴”,甚至在这份饥渴之火上“添柴加薪”,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

  详见《反腐倡廉网络舆情》2012年第21期

[责任编辑:zywwqs]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