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澎湃新闻发布了一组主题为“PS艳照敲诈”的专题系列报道。报道以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到的 70份涉及 PS 艳照敲诈的判决书作为样本,对这一类型案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统计。比如,报道分析发现,“70份相关裁判文书中至少有 331 人被敲诈,其中78人明确汇出了敲诈款。这78人中,除少数商人外,大部分是国企或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再比如,从敲诈金额上分析,据统计裁判文书中提及的至少达7亿元,其中敲诈得手1318.72万元。
该系列报道引发一定的关注。以“百度指数”为参照,7月13日首篇报道发出当日,“艳照敲诈”这一关键词的指数陡增,并在其后数日内保持高位,超过报道发布前一个月指数平均值的四倍以上。可见,这一题材和类型报道在舆论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现实生活中审判室里发生的一切比任何银幕前后的故事更令人兴奋,更加迷人。”随着司法文书公开的推进,查询、引用已公开的司法文书,在如今的政法新闻报道中已司空见惯。不少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时,都会上网查阅类似案件的判决,并在报道中加以引述,借此对案件走向进行预测,提升了报道的专业程度。
如今,嗅觉灵敏的新闻媒体已不再满足于将裁判文书公开网作为一种参考、查证的工具。追逐新闻的行业天性使得媒体开始察觉到,裁判文书公开网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新闻来源和重要的基础素材库。随着大数据新闻、整合式新闻理念和实践的加深,媒体利用裁判文书公开网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不断提升,由此产出的深度报道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舆论场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于司法机关而言,这种政法新闻新现象和新趋势十分值得留意。从正面来看,媒体和公众对于司法工作和司法案件的关注,有助于社会整体法治观念的提升,促进公众“司法理性”的形成。但是另一方面,媒体基于“司法文书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总是准确、恰当、符合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仍然值得观察。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类新闻报道,将使得司法机关面临的舆情风险变得更加难以预测。目前司法机关对于案件舆情风险、维稳风险的判断,往往限于个案判断,针对类型化的众案风险评估相对仍属空白。而横向整合、大数据分析式的新闻报道,无疑将会让此类风险被显著放大。司法机关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