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舆情研究

邻避运动勿被谣言裹挟

时间:2016-08-15 15:55:00  作者:张辰剑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近来,围绕江苏连云港核循环项目引发的一系列抗议活动和网络围观,颇受瞩目。8月10日,连云港政府官网、微博宣布暂停核循环项目选址前期工作,至此相关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从媒体公开报道看,该核循环项目中法双方已经谈判多年,2015年初以来,项目已经在山东、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对10多个地点进行了选址考察。此次引发争议的源头是一条普通的新闻:7 月26日,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王毅韧在中核副总杨长利的陪同下赴连云港调研中法合作核循环项目拟选厂址。7月27日,“中核集团”微信曾经推送该新闻。一些自媒体冠以“核废料后处理大厂将落户连云港”等标题,转发上述消息。此后,相关企业数度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声明,寄望通过科普打消疑虑,但收效甚微。相反,“邻避效应”和“恐核”情绪一再发酵,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官方及专家公信力弱化、权威信息发布和信息交流机制不畅、民众诉求表达途径壅塞、选址程序和决策过程透明度不足、舆情风险意识淡漠,这些老生常谈的论调,几乎成为分析总结类似事件时的“标配”。此次事件也概莫能外,不免令人遗憾。

  然而,与此次事件相伴生的大量网络谣言,同样值得注意和警惕。

  在舆情高涨之际,一些去头掐尾、不知何时何地的视频以及民众集聚的图片,吸引了不少网民的目光,尤其是一些诸如“连云港警察打死群众”、“警察剥光女人的衣服”等谣言,更是引发不明真相民众强烈不满,严重激化了对立情绪,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有媒体甚至总结出了所谓“连云港事件七大谣言”,并一一进行澄清。虽然造谣者已被依法惩处,但其造成的伤害一时仍难以弭平。

  很多时候,网络谣言泛滥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发泄。这种产生于一些群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负向或对立情绪被称为“社会敌意”。这种敌意情绪一旦外化为行为,可能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客观而言,“邻避心理”是人之常情。但当大量谣言与“敌意”渗入其中时,就会对依法循理解决争议造成极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在“群情激愤”时应保持警醒的头脑,理性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轻易迎合非理性情绪,同时对自己信息制作和传播的行为负责,不被混乱的信息误导而成为谣言的助推手。

[责任编辑:zywgxj]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