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反转,背后反映的是网意、民意与法意的博弈与交融。网络上的“民意啸聚”,一方面代表着社会进步,网民行使舆论监督功能,唤醒民众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片面放大偏颇意见,就极容易走向“舆论绑架”,从而加剧司法困境,损害社会普遍的法治信仰。
如何规避舆论溢出的负面效应?首先官方要在舆论议题设置中发挥主导作用,避免权威信息缺位或沟通不畅,造成争议。同时,民间舆论参与者也应该时刻保持适度围观、理性参与,不乱挥道德大棒。
本周,轰动一时的山西太原农妇派出所死亡案,经过了一年多的诉讼,终于在11月10日有了判决。涉案民警王文军被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滥用职权罪,获刑五年;另有一名民警和一名辅警获刑。宣判后,官方及时公布判决情况,并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发布一系列释法说理文章。
这起始于2014年底的案件,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随着涉事民警被刑事立案,舆论撕裂达到顶点:一方认为王文军正常执法,无罪被冤;一方认为王文军把人打死,必须偿命。两派观点毫无交集,对立情绪严重。然而在近两年后,包括警察群体在内,多数意见都对法院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量刑表示肯定。
对于司法而言,不被舆论裹挟,方能公正裁判,最终赢得信赖。而对于公众而言,在追求真相和正义道路上,等待有时是必要的。被流言和极端情绪所控制,急于选边站队,往往会让心中的正义天平倾斜。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