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关注的雷洋案,似乎终于能在2016年尾画上句号。
或许“酌定不起诉”的结果与不少网民的预期存在落差,但检察机关的细致调查、审慎决定、高度公开、耐心说理和充分自信,正在逐渐赢得舆论的肯定。
不受舆论裹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独立办案,是司法机关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守的法治底线。
“裹挟与坚守”,贯穿2016年政法舆论场的始终。快播案庭审直播,被称为“2016年开年第一案”。庭审中,被告人提出的“技术无罪论”“菜刀中立论”等似是而非的辩词,蛊惑了不少围观群众。但“技术无罪”不等于快播及其高管们无罪。随着被告人认罪和依法宣判,“技术无罪论”终告破产。在贾敬龙故意杀人案、河南大学生掏鸟案等热议案件中,我们都能发现舆论裹挟和民粹绑架的迹象。在互联网时代,司法机关既不能对民意无动于衷,也不能为舆情所左右,影响对案件的依法独立公正办理。
除了“裹挟与坚守”,“撕裂与弥合”是2016年政法舆论场的另一对关键词。
比如,不论起因如何,任何事件一旦被贴上“警察打记者”的标签,都将被“网络口水”所淹没。山东德州的记者采访火灾被打事件、黑龙江甘南县“警察打记者”事件,引发了媒体人与警方人士的激烈论战。一些明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言论,以破坏者之姿,肆意撕裂着本已脆弱的舆论共识。
撕裂有之,弥合更珍,舆论场的正能量更加令人感动。
北京法官马彩云遇害,一时间杂音四起。官方发表《滴血的彩云锥心的痛!法治谴责暴力!》,一扫阴霾,一锤定音,网络上纷纷为“彩云之殇”点燃蜡烛,众多政法新媒体帐号头像变为黑白,维护司法尊严、谴责极端暴力的声浪快速占领舆论场。
今年10月,政法自媒体推出的短视频《凌晨四点半,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紧扣群众最关心的“安全感”议题,从微小视角入手,展示了广大公安民警的担当和牺牲,收获海量网友点赞。
在裹挟中坚守,化撕裂为弥合,政法舆论场的2016,有分歧也有反思,更有抚慰人心的正能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17,政法人准备好了。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