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舆情研究

走出“假枪真罪”的迷思

时间:2017-01-12 15:49:00  作者:张辰剑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2017年开年第一周,政法舆论场喧嚣如常。本周三则热门新闻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角——“枪”。

  一是天津女子摆射击摊经营打气球生意,被以非法持有枪支的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半,再次引发枪支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二是河南信阳市新县法院拍卖玩具枪遭舆论质疑,法院回应并道歉。三是1月4日四川攀枝花市发生令人震惊的“官场枪击案”,公安部迅速通报,并介入调查。

  围绕枪支标准的争议由来已久。虽然官方对于现行标准是否应该做出适当的修改,始终没有给予明确表态。但仅由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在媒体和公众心中,似乎对此已有定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坚持严厉惩戒涉枪犯罪,依法从严落实枪支管控十分必要,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民意基础。然而,正是在民众安全需求日益强化的今天,“降低枪支认定标准”的舆论呼声却越发高涨。这多少显得有些吊诡。

  就标准争议本身而言,即使在法律学界内部,一直以来也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未来的枪支管理法律法规应该把具体标准细化,通过位阶更高的法律明确下来,并通过普法宣传给民众明确法律预期,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在这之前,司法机关是否被动地行走在现行标准与民意的“夹缝”之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构建回应型司法,要求司法不仅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更是个案裁判中去主动回应社会公众的正义期待。然而此次天津“假枪真罪”案件曝光后,有关司法机关却没有及时给予有效回应。相反,在律师和媒体的议题引导下,个案判决与枪支标准被划上等号,使得公众对于这起个案判决的不认同,完全转化为对于现行枪支标准的质疑。但有关部门似乎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应对。

  古罗马法谚说:枪炮作响法无声。这是说法律的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反之,法无声处也必然会枪炮作响。不论是个别涉枪案件的判决结果,还是枪支认定的规范性标准,司法机关都应当站在构建回应型司法的角度,做好司法专业理性和大众常识理性的沟通。
[责任编辑:zywgxj]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