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舆情研究

政法文宣谨防“跑偏”

时间:2017-01-19 14:46:00  作者:张辰剑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2017年开始引入智能机器人判案,并成立机器人项目组,任命“机器人项目负责人”,以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针对该报道,南京中院发表官方声明,表示报道不实,所谓“机器人项目组”从未有设立的打算,更没有任命过所谓的“机器人项目负责人”。
  这则媒体发布的“乌龙”报道,一时间让南京中院陷入舆论争议。有评论者猜测认为,这则“乌龙”报道的源头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法院宣传部门人员舆情风险意识不足,不当编写有关宣传稿件并通过媒体发布;二是参与该院相关项目建设的企业出于自身商业目的,对项目进行过度宣传和炒作。尽管这两种猜测尚无凭据来证明,但这则报道对于涉事司法机关公共形象的负面影响却真实存在。

  政法机关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当前政法新闻宣传领域不可缺少的话题之一,舆论对此也十分关注。然而经过梳理发现,所谓“机器人法官”引发争议的案例其实并不鲜见。甚至如果把时间坐标放置在十年前,2007年出现的“计算机量刑”技术,在当时已经造成不少民众的担忧。尽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近十年中有了长足进步,但依旧无法解开一个未竟之问:“被机器人审判,人类能接受吗?”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困境和社会心理考验,远远大于技术本身的发展。

  此次事件也给政法新闻宣传部门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政法宣传工作不能脱离民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否则一旦“跑偏”不仅无法实现与公众的“同频共振”,甚至还会引发反弹。本周另一起舆情事件也可以为此做一注脚。

  近日,南昌市交管局开展了“随手拍举报”活动,通过有奖举报的方式鼓励市民举报交通违法行为。然而此举却引发公民隐私泄露等一系列担忧。其实类似的“随手拍”活动已经在全国多地出现,总体上是质疑大于肯定。甚至已经有法院以“行政调查取证不得委托公民行使”为由,判决此类做法违法。

  毫无疑问,政法机关作为法治社会的“压舱石”,在加强宣传和技术革新的同时,更要坚守法治的定力,秉承审慎的法律态度,而非一味地“求新求特”。

[责任编辑:zywgxj]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