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以往,今年的政法舆论场,在春节假期也没有片刻冷场。
除夕夜,哈尔滨民警曲玉权值班出警时,遭多人暴力抗法,不幸殉职,为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蒙上一层灰霾。案件曝光后,“极极少数”网民针对牺牲民警发表恶意言论,引发警界自媒体强烈反弹。“全网通缉辱骂曲玉权的微博网民”的呼声,在网络上迅速蔓延。随即,广州、南宁警方先后抓获两名发布辱警言论的网民,并追究法律责任。
谴责袭警恶行,致敬牺牲民警,是绝大多数网友的真情流露,“极极少数”的恶意言论,必将受到舆论的抵制唾弃和法律的严肃惩罚。然而也应当看到,对于类似言论的法律追究,特别是刑事责任问题,舆论观点仍呈现较大分歧。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把握好打击力度和频度,守住底线、划清红线、区别对待、审慎谦抑是保障网络空间晴朗,维护舆论场和谐有序的关键所在。
客观而言,由于近期多起网民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集中曝光,净化网络舆论场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这在广西陆川县法官遇害案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今年1月26日(大年廿九),陆川县退休法官傅明生,在家中遭20年前一起案件的当事人持刀杀害。该案于2月4日经由媒体曝光,引发高度关注。随后,从中央到地方政法机关,从法律职业共同体到广大普通网民,强烈谴责恶行、呼吁加强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打破了职业界限和“信息茧房”,在网络上形成了一气同声的难得场景。作为今年以来首起登上媒体版面的法官遇害事件,这种理性抬头和人性回暖的可贵现象,令人聊堪告慰。
值得注意到是,本案行凶者是一起20年前离婚案件的当事人,由于被依法判决离婚,对法官怀恨多年,进而残忍行凶。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2月北京昌平区女法官马彩云遇害案,同样肇因于一起离婚案件。
应该承认,极端个案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家事审判所潜藏的多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家事案件往往牵涉复杂的人身关系和庞大的财产关系。对于法官而言,面临的处理难度和风险考验更为严峻。在加强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的大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针对家事审判人员的专门保护机制,不仅是当前家事审判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预防恶性案件,保障司法职业尊荣,抚慰安全焦虑的当务之急。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