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舆情研究

应避免政务新媒体成为负面舆情源

时间:2017-04-05 09:55:00  作者:钟进军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山东聊城“杀死辱母者案”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刺死辱母者于欢一审被判无期徒刑,成为本案最大争议。3月25日晚,济南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济南公安”发布“情感归情感,法律归法律,这是正道!”疑对聊城“杀死辱母者案”发酵后的舆论进行点评,引来众多网友抨击。

  次日,该官微又发布“世事多奇葩,毛驴怼大巴。”等言论以及一张毛驴撞大巴的图片,疑似暗讽网友是驴。

  上述疑似怒怼网友的内容,经网友投诉后,很快被删除。这又是一起因官微发言失当引发的舆情事件。济南公安回应称两条微博没有任何含义,不代表济南公安的任何观点,且是未经请示的个人行为,值班人员也并非民警。该回应却再度引发舆论对官微管理运营漏洞的质疑。

  在各地政法机关纷纷上马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业务时,原本作为信息公开、舆论引导的利器,却不时引发次生舆情。个别地方政法机关的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的媒介素养、发布流程管理等短板,使得政务新媒体运营暗藏着不少舆情风险。

  正如《人民日报》所评,官微不是某个人的菜园子,想种什么菜就种什么菜,想施什么“肥”就施什么“肥”。面对舆论关切,不能不说话,更不能乱说话。不说话就是尸位素餐,乱说话则会添乱。当前,越来越多机构开通了微博微信,守住权力边界,按捺住个体冲动,才能少生事端。

  事实上,政务新媒体的“公关事故”近年来已屡见不鲜。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法院和检察院还面临员额制的影响,这对法检系统的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更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对于政务新媒体的运营者来说,不仅有编制问题,还有职级认定和上升通道问题。“有平台无运营”“有人员无编制”“有人力无能力”“代发布无保障”……种种问题折射出政务新媒体需要整体设计。

  政法机关的政务新媒体建设,尽管在一些地方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新媒体运营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应该成为一个基本共识。否则,今后难免还会有因发言失当引发舆情的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zywgxj]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