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舆情研究

正确处理舆情要抓住“牛鼻子”

时间:2017-05-26 15:43:00  作者:钟进军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近日,最高法公布《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二)》,针对八种常见犯罪的量刑,出台了指导意见。其中关于危险驾驶罪规定,“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予定罪处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该条“新规定”经媒体以“醉驾不再一律入刑”“醉驾入刑有望松动”等字眼报道后,引发争议。有观点质疑是开历史倒车,会引发醉驾现象反弹。经过相关法制媒体邀请法学专家解读,一定程度上澄清了舆论的误解。

  在成都交警“警车拦路”助老人过马路热点事件中,虽然有少数声音质疑交警执法,但主流舆论对交警的行为予以点赞。

  事物具有两面性,对同样一起事件,受制于知识结构、情感立场、看问题的角度等因素,不同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但面对舆论争议,加强说理、析法、释疑和舆论引导,有助于达成共识,化解由于信息不透明、缺乏理性等因素引发的负面舆情。

  天津老妇韦蜀勋之子张明在河北保定市涉嫌一宗杀人案被判死缓,其长期喊冤,且该案存在疑点,而媒体报道标题又特意煽情,容易引发舆论对当事人的同情,和对司法判决公正性的质疑。涉事司法机关若能积极主动予以具有说服力的回应,则有助于解决此类案件长期存在的涉法涉诉上访问题。

  河南郑州男子王玉贤涉嫌合同诈骗一案9年未公诉结案的报道,则再一次暴露出部分地方司法机关对一些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媒体曝光后,当地政法委对该舆情事件作出响应,已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对王玉贤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具体情况如何,有待后续调查结果的出炉。

  江西乐平冤案中,犯罪嫌疑人方林崽受审,并坚称其为乐平“5·24”案的真凶,但检方追诉的却是另一起案件,这也导致舆论对办案司法机关产生质疑。

  从上述三起案件来看,对于明显存疑或有瑕疵的案件,涉事司法机关若采取置之不理或推诿等方式面对已然发生的负面舆情,不利于问题解决,且容易导致其自身给外界形成一个糟糕的印象。舆情是表,案件是里,只有公正处理了案件,舆情自然会平息。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责任编辑:zywgxj]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