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舆情频道>>舆情研究

舆情回应要"快、准、狠"

时间:2017-06-14 14:42:00  作者:钟进军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于欢故意伤害案二审于5月27日开庭,开庭时间选在端午节假期的前一日,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都未能阻止舆论对该案的关注热情。不论是山东高院的微博直播庭审,还是最高检公诉厅负责人在庭审结束后第一时间“答记者问”,都体现了司法机关对该案的高度重视,对案件审理透明化的努力,以及回应舆论关切的诚恳态度。
  而在山东菏泽电视台记者在车管所采访被殴打事件中,尽管事件性质恶劣,但菏泽警方四次通报有关调查处理情况,官微运营人员与网友互动,并通过官微、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多平台发布消息,最终有效掌控了舆情主动权。
  重大负面舆情,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传播,往往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这对政法机关在舆情响应、回应、调查、修复等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舆情回应的“快、准、狠”三字诀中:快,是强调回应要主动、及时;准,则强调回应的针对性、有效性;狠,则强调不遮瞒,不护短。
  近期出现的另外两起舆情事件中,就由于回应时在使用“三字诀”方面有所欠缺,影响了舆情应对效果。如河南宝丰小学教师猥亵儿童案,是有媒体接到爆料曝光后,当地警方才被动发布警情通报,加之网友对受害女童人数及警方通报对女童家长校内遭围殴一事只字不提表示质疑,使得舆情回应效果大打折扣。再如,昆明城管回应“队员戏弄盲人”舆情,由于回应情况与视频展现的画面有差异,在关键问题上表述模糊,给人感觉有护短之嫌,也影响了舆情回应效果。
  政法机关在面对负面舆情发生时,不必有畏惧心理,关键在于如何回应、回应什么、回应时不护短。否则一旦考虑到要护短,必然在回应时难以坦然,在回应内容上有所隐瞒,不敢披露真实情况,进而引发舆论进一步的质疑,影响回应效果。
[责任编辑:刘少坤]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