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直接侵害群众权益,极易引发激烈矛盾冲突,导致个人极端事件或群体性事件,这已经成为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需要我们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
治理群众身边腐败两大法宝:制度反腐与基层干部任免
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影响十分恶劣,在近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浪潮中,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也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许多人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反腐既要打“老虎”也要打“苍蝇”。
对于治理群众身边的腐败,林喆认为,最终要依靠的还是制度反腐。群众身边的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不完善。如果让人不想贪,就要靠宣传教育;如果让人不敢贪,就要靠制度完善了。
此外,基层干部的任免也是治理群众身边腐败的一大关键。林喆建议,在基层干部的任免问题上,对于新近提拔的领导干部水平如何、担任该职务的原因是什么、群众反映如何、由谁推荐、推荐理由是什么及投票选举的结果等一系列环节,都应当详细予以公示。[详细]
|
治理群众身边腐败需合理分权
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需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需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更需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铲除基层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重要的是,必须科学合理配置权力,切实改变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的权力被少数人集中行使的现状;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实行重要事项集体决议,实现权力行使全程公开;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切实解决权力监控缺位和弱化问题;要坚持滥权必纠,加大对腐败者的惩处和问责力度,绝不搞“法不责众”,绝不能姑息迁就。[详细]
|
反腐败是攻坚战 让公众参与反腐常态化
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但它的胜利同时取决于其他战场上对各种障碍的肃清。中国不会是其他方面很落后,唯独官员们很清廉的国家。即使一时是,也持久不了。反腐败是中国的突破口,但这个国家最终只能“综合前进”。[详细]
公众在反腐败中的监督属于异体监督,具有真实性、广泛性、恒久性、公正性等特点,能有效解决体制内监督的盲点和不到位等问题。如何实现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公众积极、自觉、有序、有效参与,是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树立一个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主动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运作机制,让公众愿意参与、能够参与、敢于参与、有效参与,充分发挥他们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注重公众参与的组织引导,把握公众参与的正确方向,使公众在参与中增强意识,提高能力,走向自觉和成熟。[详细]
|
|
 |
|
获得非法利益的部分被拉下水的官员联合行贿者挖空心思采取围标、夺标、不公开、假公开等各种高明手段,为的就是“合理”地把项目拿下,然后坐地分赃。 |
|
 |
|
在腐败手段不断翻新、腐败领域日益细化的当下,专家建言、媒体监督和网民意见等民间力量同官方的努力一起,成为我国现行反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的发展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