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新版封面
《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作者伊利亚·格拉祖诺夫(1930-2017年)
因为傲慢,基里洛维奇先入为主地对命运多舛的米嘉作了“有罪推定”,大肆炫耀那点“心理学”才识,还爱用“沙文主义”“神秘主义”等内涵空泛的“大词”,而内里却毫无底气。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伊波里特·基里洛维奇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震动全俄的卡拉马佐夫家族长子弑父劫财案的出庭检察官。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他只是一位助理检察官,但在当时俄罗斯“新式法庭”中的地位却十分显著。很显然,他在这场大案庭审中可以说是完败给了辩护律师菲久科维奇。掩卷沉思,主要还是他作为一位检察官,在全面素能的培育上存在较多缺憾。
从其引导侦查和庭审辩论的言行层面考量,基里洛维奇检察官缺乏全面收集证据和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当时的俄国,检察官需要直接参与案件的侦查,包括预审。但在此案侦查中,他既没有要求警察追查3000卢布赃款中波兰籍证人提到的2300卢布担保究竟是现金担保还是权利担保,也没有要求查明2300卢布的担保财产存在与否、现在何处;庭审中被辩护律师菲久科维奇彻底否定涉案款项存在时,他也无从应对。对于可能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他更是没有收集、固定。被告人米嘉的密友格鲁莘卡声称米嘉仅仅是在若干次火气很大的时候声称要结果其父亲费奥多尔性命,基里洛维奇却没有追问,更没有引导警察取证核实。他对可能证实被告人米嘉有罪的证据材料的掌握同样存在盲区,米嘉的另一位密友卡嘉第二次出庭作证抛出米嘉声称自己要弑父劫财的“醉书”,基里洛维奇检察官没有做好庭审应对预案,导致庭审出现重大变故。
在庭审辩论过程中,基里洛维奇检察官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也十分堪忧。当他关于卡拉马佐夫家族成员“两种极端同时需要……否则他就不满足、不乐意”的阐述话音刚落,马上又认为“这个极端疯狂、但是意志薄弱的人挡不住诱惑,宁可忍受这般耻辱收下3000卢布,而这同一个人竟然一下子变得如此坚韧不拔,脖子上带着1500卢布连碰都不敢碰”!
他一面阐述米嘉说斯乜尔加科夫不能杀人是掩饰和狡辩,自己却在证据体系有疏漏的情况下也认为斯乜尔加科夫不会杀人,退一步而言,即使他能有效举证证明卡拉马佐夫家族佣人斯乜尔加科夫不是杀人凶手,但仍不能证明长子米嘉就是杀人凶手。也许是基里洛维奇检察官也感到证据上颇有欠缺,竟然以赴刑场途中的死刑犯迎接死亡的心态与案件还在侦查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态相比,用以论证米嘉一再拖延回答案件实质性问题的侥幸心理,这一论证逻辑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基里洛维奇为了在这件震动全俄的弑父劫财案中出庭支持公诉,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讯问和询问,还准备了洋洋万言的公诉意见,投入的心血很大,却为何仍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失误,庭审效果十分糟糕呢?细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指导思想存在严重的问题。
他用所谓的“心理学”直接指导办案,标新立异,给引导侦查、出庭公诉带来很严重的误导。当他接到报案,被告知犯罪嫌疑人在去乡村客栈娱乐后次日清晨打算开枪自裁时就异常激动地叫嚷:“事实很清楚!这类破罐破摔的疯子正是这样做的:明天自杀,临死前先尽情狂欢一番。”当他听到马车夫安德烈谈及米嘉一句与案情并无直接关联的那句话:“不知死后会到哪里去——进天堂还是下地狱?在另一个世界我能不能得到宽恕?”基里洛维奇即郑重推荐将此段米嘉迷茫心态记入档案。
证据不足,就用“心理学”臆测来凑数。
由于事先未能查明赃款去向,基里洛维奇就声称被告人内心灵机一动想出主意,将部分赃款藏在被捕时乡村客栈的某一处。甚至在首轮公诉意见尾声,他更是“心理学”煽动合议庭与旁听市民的“共情”,对全俄民众进行道德绑架,以达到迫使合议庭和全社会严厉惩处米嘉的目的。
基里洛维奇毕业于圣彼得堡医科大学,对心理学有专门的研究。从大都市来到案件发生之地牛栏市,就遇到了这样一件弑父劫财的大案,不禁精神一振,打算充分利用“心理学”这一利器,在“新式法庭”上伸展才干。所以,我们不能发现,在他出庭发表公诉意见时,更多的是利用“心理学”去陈述案情、分析证据材料,其他方面没有顾及,可能也不屑顾及。
这种用“一招鲜”包办案件的后果就是被辩护律师菲久科维奇全方位轻松辩驳。
细读原著就可以知道,基里洛维奇内心价值导向存在严重偏差。他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不得上层器重,在案件经过无良好事者拉基津一番舆论炒作成为震动全俄的大案后,他便将拉基津视为知己,甚至在公诉意见中引用拉基津评论此案的一篇报刊文章观点。在案件知名度达到家喻户晓后,被告人米嘉的密友卡嘉为他请来的律师菲久科维奇不仅是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名律师,而且与基里洛维奇是老对手。由于案件的知名度、庭审对手的双重缘故,基里洛维奇押上身家性命,欲借本案扬眉吐气,厚积自己在司法界的名望资本,并由此产生病态的敏感。他的主观诉求只有一个:成为利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办理的全俄著名刑案,独树一帜的知名检察官!
在这一价值诉求下,一切也就“顺理成章”:法庭调查阶段,基里洛维奇先声夺人,将所有证物展示于物证桌,欲营造合议庭和旁听市民本案已经铁证如山的氛围;法庭辩论阶段,发表公诉演说的他出现神经质战栗,前额与太阳穴冷汗直冒,体感寒热交替,并且在推出带有欧陆时尚思潮色彩的“三套车”比喻后对旁听席上那几声鼓掌很是受用——终于有机会让全俄罗斯听到自己的高见了!首轮公诉演说发表结束后,他激动得差点晕倒在另一个房间。但当辩护律师菲久科维奇一番侃侃而谈的雄辩发表完毕后,基里洛维奇已然面色煞白,呼吸急促,语无伦次!同样也是在这一急于出名的心态促使下,他在案件侦查阶段听到犯罪嫌疑人米嘉关于进入凶案现场敲门暗号的供述、真正的凶手斯乜尔加科夫关于装着3000卢布的信封为何处于被撕开状态时,都露出了强烈好奇,甚至还淌下了唾液……
与基里洛维奇结局类似的,还有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二哥伊万,他也是来自于圣彼得堡、莫斯科的大学生,当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报界评论家。这两人都带着时代骄子的光环,从汇聚各类时尚思潮的大都市怀揣大展拳脚的梦想“空降”到外省小城市。伊万恃才自傲,在当地权威人物佐西马长老的修行室中发表了一番国家与宗教关系的宏论后被宗教界人士奉为知己,却因无法抵御内心新式思潮与传统道德冲突的张力,成为半梦半醒、精神失常的不幸之人。基里洛维奇同样欲借牛栏市发生震动全俄大案的契机,在“新式法庭”上一展其“心理学”利器锋芒,留名司法史册,但因素养不济铩羽而归,郁郁而终。
他们都是走出圣彼得堡、傲视俄罗斯大地的傲慢一族。因为傲慢,基里洛维奇先入为主地对命运多舛的米嘉作了“有罪推定”,逮住机会就大肆炫耀那点“心理学”才识,还爱用“沙文主义”“神秘主义”等内涵空泛的“大词”,而内里却毫无底气。自诩拥有“拯救社会”的崇高激情却终究进退失据,荒腔走板,光环褪色,无人喝彩。无论是评论家伊万,还是基里洛维奇,虽然领一时风骚,却未能培育出直面生活、驾驭心态、调整自我的素能,走向消沉甚至毁灭也就成为他们的必然终局。
陪审员们基于俄罗斯传统观念坚持给被告人米嘉有罪判决,但基里洛维奇的法庭辩论仍然由于其价值心态偏差、办案指导思想偏颇,以及由此造成的侦查取证重大疏漏、庭审辩论逻辑混乱,产生了与其预期完全相反的结局。他将自己的法庭之言视为自己的“天鹅之歌”,庭审结束后的九个月,郁郁寡欢的他肺痨迅速恶化,驾鹤西去。
如果基里洛维奇摆正自己的心态,注重培育自己淡泊名利、守正为公的检察官精神素养;如果他能丰盛自身情怀,一方面积极拓宽知识面而不局囿于所谓的“心理学”,一方面广泛接触各阶层民众,聆听其诉求心声,把握住真正的时代脉搏;如果他能忠于职守,在引导侦查、出庭支持公诉的日常工作中能够培育认真负责、主动深入、周全严谨的职业操守,特别是着力夯实办案功底,静下心来研究如何严密证据体系,他应该可以通过查办这件震动全俄弑父劫财大案的历练逐渐成为一名杰出检察官,而不至于成为走出圣彼得堡后却走向毁灭的傲慢天鹅。这也许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对检察同仁们带来的有关素能培育的启示。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