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陪审团成员面对一个非裔犯罪嫌疑人时,碰巧他们中某人的邻居、一位亚裔太太跟他说过,非裔几乎都干抢劫的勾当,那么,这位陪审团成员,是否还能不带任何偏见地看待眼前的非裔审判呢?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那么偏见就会无处不在,甚至总是隐藏起来。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珍妮弗·埃伯哈特在《偏见》这本书的导言中说出这一观点时,读者一定会被她吓一跳。哪有这么严重?我们辩驳:人类社会,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但人类文明一直在进步啊!随着现代文明抵达巅峰,致命偏见应该消灭得差不多了吧?
但倘若你读过《偏见》,恐怕心里的“岁月静好”就会被撕碎,裂出一条缝。因为这本书要对我们说的是“隐性偏见”。作为常年为警方进行如何缓解警察与社区关系的培训师,珍妮弗知道每天在人们的生活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珍妮弗在书中写道:“隐性偏见,是我们大脑结构和社会差异的产物。”一提到“大脑结构”,我们顿时紧张起来了。是哦,是哦,我们身边的确经常发生一些“没有十级脑瘫”肯定干不出来的蠢事。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由肤色、年龄、体重、种族、口音、残疾、身高、性别的偏见引发的。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有时自己就悄悄被偏见“挟持”了。
比如,我们会指着网上的犯罪嫌疑人照片说,他长得那么凶,一看就是杀人犯。长相与杀人行为,有必然的联系吗?那一刻,偏见就隐藏在我们大脑的某处,我们不仅不知错,还理直气壮地认为错即是对。
那么,产生这种偏见的原因与大脑结构的关系是什么?珍妮弗的一项研究发现,种族之间是有“脸盲症”的。这种病在医学上称“面孔遗忘症”,临床表现为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或者是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种族之间失去辨别能力,虽然没有在临床表现得那么严重,但亚洲人觉得非裔长得都一样,非裔觉得白人长得都一样的现象,这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珍妮弗在研究中称之为“跨国种族面部识别障碍”。
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可想而知。奥克兰市的唐人街上总发生非裔少年抢劫亚裔妇女挎包的案件,非裔犯罪分子的脸几乎就是一张面具,因为亚裔妇女永远都无法准确地指认哪个才是抢劫的人。于是,在她们眼中,所有的非裔黑面孔都可能是抢劫犯。
恐惧带来的联想造成了偏见。珍妮弗上幼儿园的小儿子问她,是不是所有人都害怕非裔?母亲问他为什么?他指着超市的收银台说:“你瞧,有黑人排着的那行结账队伍最短。”珍妮弗自己就是非裔,不知当时她对自己儿子的话作何感想?
那么,偏见是什么呢?偏见就是“刻板印象”。这个概念在柏拉图时代就有,没想到,到了21世纪依然流行。刻板印象从哪里来?如果不读珍妮弗这本书,我们可能完全不会去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书中说,刻板印象来自于父母的家庭教育,还有周围环境的影响,即是“偏见传播现象”。
试想一下,如果小时听过爸爸讲隔壁邻居的坏话,可能我们一生都会认为隔壁的老头是坏人,而不去思考是不是爸爸有错。如果有个小朋友跟你说,街口小铺的棒棒糖卖得贵,我们想买的时候,可能就会选择另外的店,而不去思考小朋友当天是不是选了比较贵的那一种。
如上举例,都比较轻松,不会对人生产生什么重大改变,只是表明“偏见”存在而已。但当一群陪审团成员面对一个非裔犯罪嫌疑人时,碰巧他们中某人的邻居、一位亚裔太太跟他说过,非裔几乎都干抢劫的勾当,那么,这位陪审团成员,是否还能不带任何偏见地看待眼前的非裔审判呢?珍妮弗的实验表明,给非裔定罪的门槛要比对白人低得多。
在美国,对非裔的刻板印象,可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如果你长得黑,做什么都是错的。”通过考古研究,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的祖先来自非洲,我们都叫她“非洲夏娃”。但看到今天非洲裔黑人的长相,偏见者说那是尚未进化完成的结果,更像黑猩猩的同类。因此他们天生就是野蛮的,是劣等的民族。非裔黑人就这样被“妖魔化”了,他们被困在与猿猴的联想之中。引申开去,如果你长得难看呢?如果你是《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你还有多少活下来的机会和勇气……
对于这样可笑的,来自于方方面面的“隐性偏见”,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珍妮弗的挣扎与反抗,尽管不是那么有力。
珍尼弗的祖上,是在20世纪时从南方迁徙到北方的。那场巨大的迁徙行动几乎持续了半个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伊莎贝尔·威尔克森也是迁徙的后代,她的《他乡暖阳》记录了这场迁移的历史。她与珍尼弗都认为,南方黑人的到来,对北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改变了北方,也改变了南方,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行动。
珍尼弗说,消除偏见至少有两个做法:第一,勇于反抗,哪怕针对一些微小的事情,反抗也是推动进步的重要手段。第二,要想办法融合,如果黑人与白人在为共同利益努力,便容易消除偏见。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第一种方法需要勇敢,第二种方法有待商榷。英国小说家安德列娅·利维的父母都是牙买加移民,她的《小岛》讲述了牙买加移民在英国生活的处境。其中有黑人小伙子,是在牙买加应征加入英国军队,参加二战,并获得了勋章之后,移民伦敦。但是,一个为这个国家流过血的人,依然被偏见击垮了。同类小说,还有美国女作家希拉莉·乔顿的《泥土之界》……
举了这么多例子,为什么看起来好像只有黑人女性关注种族的生存现状并大声地呼吁呢?难道黑人男性都去竞选总统了?我这么想,可能就是偏见。
既然“偏见”懂得隐藏,就不那么容易被消除。因此,请首先相信隐性偏见的存在,然后不要再相信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解决偏见,一定不仅是个人选择,那是一个社会的进程,需要每一个人直面。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