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两个“海归”人士拉马什和斯瓦提,出于对腐败的不满,创办了“我行贿了”网站,专门搜集行贿故事,任人留言,共享行贿经验,如为什么行贿、金额和结果等,并在印度蹿红,且有20名官员受到警告处分。
这条信息刚刚见诸媒体,国内克隆的山寨版网站即闪亮登场,而且一下子冒出3个,分别是“我行贿了”“我行贿啦”和“我贿赂了”,在数量上比印度更有“压倒性”优势。网站吸引了许多网友发帖,揭露自己行贿的内幕,人气也越来越旺。
3个以反腐为己任的网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现出来,足见公众对腐败之反感和痛恨,对反腐之热切拥挤和期盼。但是,这样的网站是“鸡屎落地当时热”呢,还是能够茁壮成长呢?从我们的国情来说,应该说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恐怕难有印度那样的实际效果。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从腐败形势和现实条件而得出的结论。
不管承认与否,就腐败现象而言,如今早已经呈燎原之势,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所谓“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多是王宝森”。这不是危言耸听,既有前腐后继现象的印证,更有公众眼中尚待查处的诸多腐败现象。作为民间的反腐网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有更多的行贿人曝料,但我们的国情和文化似乎不可能使这样的事业红火起来。腐败既然成为“你情我愿”的潜规则而存在,且是某些投机者致富捷径和秘诀的情况下,期望着行贿者主动举报行贿,无异于是自断财路,甚至是自找绝路。即使撇开这样的风险不论,行贿者如果主动举报,在世俗的眼光中,必被视作过河拆桥般的不义之举,将成为小人而被另眼相看,而未必是反腐英雄受到尊崇。这样的文化氛围显然不具有使“我行贿了”长大的土壤。更何况从我们的国情看,往往是官越大捞得的东西越多,加上在任时有着可以利用的左右逢源的丰富资源,即使有人愿意举报,也可能最终落个“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臊”的尴尬。后怕在先,就不可能义无反顾地举报。
但是,这样一些反腐网站的存在,对于腐败分子来说当然不会是好消息,所谓做贼心虚,当有着如芒刺背的难受。因此,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确保举报信息的准确,也是网站面临的头疼的问题。民间反腐网站,不具有调查权,如果出现失实信息,极可能被官员鸡蛋里挑出骨头,进而随便安个造谣诽谤的罪名,给轻而易举地“枪毙”了。而事实上如果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可能也不能排除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发泄私愤,从而出现造谣诽谤的情况,这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是网站面临的最需要预防的问题。
总之,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3个反腐网站的出现并受到欢迎,应该反映了国人痛恨腐败的心态,符合“腐败是民怨所在,反腐乃民心所向”的现实。但是,出现在网站上的行贿信息,更多的可能会是些遭遇“吃拿卡要”,在更多的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对促进行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触动腐败分子,能够起到的反腐作用应该是有限的。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