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这句话在网上红极一时,不少网友以“寂寞哥”自比。“寂寞”,像一张无形的天网,遮盖住许多人心头的阳光。
古人中,有两个人是本应当寂寞却并不寂寞的。一位是东晋的陶渊明,他在仕途受阻归隐田园后,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逍遥旷达。他何以有如此豁达的胸襟?他是这么说的:“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在陶渊明眼里,飞鸟、树木、菜园、白云都是那么美好而富有诗意,都是他的知音。他不寂寞,是因为他热爱生活,能在理想和生活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另一位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他的一生可谓坎坷。在我们周围,仕途受挫或者心愿未偿者,估计没有人能与苏轼的遭遇相比。可他却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诗句,且能与田夫野老相处甚欢。他在《追和陶渊明诗序》中说:“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可见,苏轼破解寂寞的法宝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是用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坦荡胸襟驱除寂寞。他既能穿华服、品玉食,也能披粗麻、啃土豆。在他心里,得失两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自己的思想穿越时空阻隔,与先贤对话,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旺盛的精力,从而在失意之外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这让笔者想起一句谚语:“上帝在关闭一道门的同时,会开启另一扇窗。”寂寞之来,或是因为壮志未酬,或是因为患得患失,或是因为情趣单调,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太过自我。而治愈寂寞,就需要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达观的人生态度作心药。
把自己看低一些,就会少了失意带来的不满;把功名看淡一些,就能够在争名夺利中全身而退;把生活看简单一些,就会少了许多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就不会给寂寞留下入侵的渠道。
消除寂寞,从心开始!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