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官场文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古代有些做官的文人“贫困而死”,而今“贪官诗人”却能敛财上千万
近来读闲书,随手翻阅了一本《中国古代文学史》,读着读着不禁陷入困惑。比如,在介绍词人、诗人、文学家的生平时,经常提到这个诗人作家“一生贫困”乃至“贫困而死”这样的字眼,令人唏嘘不已。
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孟郊,系进士,做过县尉,文学史上称他“贫困而死”。写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李商隐,19岁就被引为幕府巡官,25岁中进士,被节度使王茂元看上,辟为书记,文学史说他“潦倒而死”。介绍宋代词人梅尧臣时,说他做过主簿、县令小官,“一生贫困而不得志”。向来和晏殊合称“二晏”的晏几道,史家说他“晚年饥寒交迫,贫困落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就有点儿看不懂了。为什么古代的一些官场文人落得个“贫困交加”甚至“贫困而死”的凄清下场?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不晓得古代的主簿、书记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但我知道县令就相当于如今的县长,应当说,能当上县令已经不错了。虽然被称为“七品芝麻官”,但是毕竟是可以拿朝廷俸禄的。如果说县令“贫困”,那全县的老百姓日子怎么过啊?尤令人费解的是,像晏几道这样的文人,怎么可能“贫困落魄”?晏几道何许人也?他是晏殊的幼子。晏殊又是何许人也?他是北宋早期的词家,履历显要,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宰相的儿子饥寒交迫,打死我也不信。因为我知道,甭说是宰相一级,就是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的儿子,你说他饥寒交迫,恐怕也叫人笑掉大牙!
也许有人说,古代文人或弃官归隐,或受排挤打击,或因直言遭罢官放逐,贫困不足为奇。不错,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流浪者,的确属于此类情况。可是,我这里所说的文人并非如此,他们实实在在地做着官,不应该受穷的。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唐才子传》上说,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文学史家说“晏几道孤高血傲,天真狂放,不懂得处世营生的法门”。这就再清楚不过了:不会“生事”,不懂“营生”,也就是不会来钱,自然就活该贫困。
比起今天的官员诗人,古代文人实在太无用了。有个山东的官员,叫李凤臣,原是齐河县委书记,人称“贪官诗人”。这个“诗人官员”,为了买官送出去几十万元。他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各种利益,从而收受贿赂,聚敛钱财超过1300万元,你能说他不会“生事”吗?再比如,他为了头上那顶诗人的桂冠,诗作曾在全国一流的文学刊物上不断刊出;他曾在一年多时间内连续出版了7本诗集,创造了官员年出版量之最;应他的邀请,一些著名作家诗人曾奔齐河县参加“齐河放歌”的创作采风活动……同是文人,同是县官,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时代真的是变了,现在也活跃着不少官员诗人作家,假如有一天写文学史,恐怕再也用不上“饥寒交迫”这样的词了。由此我想到,如果时光倒流几百年,如果李凤臣不落马,让他跟古代的官场文人办个“生事”“营生”培训班,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弄权敛财,也不至于让后来的文学史家左一个“一生贫困”,右一个“贫困而死”,真是枉为县令、愧为宰相的儿子了!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