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革命牵引和带动新时代检察理念、方式、机制和实践不断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不仅通过线索收集、线索碰撞、智能画像等赋能法律监督工作,也为检察服务的形式和渠道提供了更多可能。北京市检察机关积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将检察便民服务嵌合进检察媒体平台建设,借助检察媒体平台的“用户黏性”和便捷度,有效辅助检察服务功能发挥,让检察媒体平台不仅是宣传展示平台,更成为便民服务窗口。
问准需求清单 提供精准供给
服务的本质是回应诉求解决问题。实践中,北京市检察机关以群众需求为牵引,将“服务”元素融入检察媒体平台建设,精心打造“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检察服务路径。
自今年2 月“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一方面开展线下的“问需于企”调研走访活动,邀请各级工商联、各行业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同时走进企业园区开展问需问计和普法活动,认真梳理总结企业诉求,分门别类制定“检察护企”履职清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检察媒体平台“线上护企”服务功能的探索开发,通过多元服务形成“检察护企”问需履职的“矩阵效应”。
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推出的服务企业专属平台“检启智远”微信小程序为例,该小程序嵌入进该院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包含检企服务、“智远”微课堂、检察动态、典型案例查询四大功能,其中检企服务板块涵盖了普法课预约、企业问诊、线索信箱、政策法规查询、“微微计划”等具体内容。其中,普法课预约功能可根据企业具体需求,定制课程内容、授课对象、授课方式,目前已接到并完成多个“订单”。
此外,“检启智远”微信小程序还提供机器人检察官与真人检察官在线问诊服务。在企业问诊模块中,用户在检索栏输入企业所咨询的问题或关键词后,机器人检察官将自动识别并提供相关回答,若想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可由真人检察官在线提供一对一精准解惑。微信小程序平台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借助不同的服务板块,检察服务解题方法更加丰富,检察服务问需渠道得到拓展,互动更加便捷高效。
打通线上线下 实现一站式服务
服务的要求是便民化与高效率。因此,检察媒体平台成了质优且高效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通过“线上寻线索,线下速解决”的工作办法,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的工作目的,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检察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追求,充分发挥“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价值。
以北京市房山区检察院“检察服务e 站”为例,其采用“线上推程序、线下设站点”的方式,将诉求受理、矛盾化解、法治宣传、检察联络、律师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其中,线上推出“检察服务e 站”小程序,小程序嵌入到该院的主要媒体矩阵平台中,并设置多个功能模块,打造线上“发声筒”“意见箱”“咨询台”,实现“全天候”“零等待”“非接触”自助检察服务,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反映诉求。用户通过手机点开“检察服务e 站”小程序,可以看到页面栏目清晰简洁,通过不同的栏目功能,可以轻松地一键了解工作动态、案件信息公开、普法案例等信息,完成法律咨询以及申诉、控告、举报等一系列诉讼活动。线下,检察官根据群众留言或反映的线索,可以快速联系到留言人,并结合19 个固定站点与若干流动站点受理诉求,研判线索。截至今年7月,该小程序累计用户数1.3万余人,累计访问数35万余次,留言2.4万余条,累计发文2000 余篇,发现并解决各类纠纷1200 余件,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掌心里的检察院”。
此外,掌上京检App、京检在线微信公众号、北京市检察院官方网站均链接了检察服务中心登录入口,群众进入检察服务中心后,可以通过案件申诉、赔偿救助申请、线索举报、法律咨询、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等模块,享受“一机在手,随时反映”“多种诉求,一个出口”的一站式服务。
创新普法方式 扩大服务范围
服务的延伸是消解受众的知识鸿沟,法律术语一般晦涩难懂,受众需要“解码”才能理解。因此,检察媒体平台不仅需做好“翻译官”,通过漫画、视频等媒介丰富普法载体,还应当集纳普法资源,以“微课堂”、普法资源库等形式探索创新服务路径。
近年来,京检在线微信公众号不断探索普法服务新形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法治思想、引领法治风尚,其开设的“检察官办案手记”“口述历史”等栏目,以一个个生动的检察故事讲述检察历史、展现检察风采、传播法治文化,获得广泛好评。与此同时,北京市检察机关原创制作的众多普法微动漫、微视频不仅登录各大媒体平台,还在多条北京公交、地铁上播出,普法覆盖面不断扩大。
如何让普法资源能够被用户“主动”取用、随时取用?为此,北京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探索在该院官方网站开设未检普法专门模块,上传优质的普法产品供民众公开下载。此外,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专门搭建“彩虹桥”法治进校园微平台,以小程序的形式嵌入到微信公众号中。该平台通过未检工作、典型案例、法律法规三个板块进行法治宣传,在线上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大众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同时随时收集学校师生的普法需求,委派检察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
碰撞筛查线索 提升履职成效
检察服务不是单向输出,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也是线索的重要来源。2022 年6月,北京市检察院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就《关于建立“检察+热线”合作机制 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的工作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在以往常态化数据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建立了集系统开展监督线索发掘、监督模块研发、监督效果评价等功能的数据信息应用机制,形成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工作模式。在派单办理的基础上,全面覆盖“四大检察”业务的12345 平台官网底层数据打通,实现交换共享,同时依托一些检察院自主开发的“网上轻应用”开展线索筛查,进一步提升精准办理水平。
例如,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嵌入知产恶意诉讼举报平台轻应用,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分析举报领域、举报详情、法院诉讼案号等信息获取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线索。其间,公众提供的线索将在后台归集梳理后基于模型规则进行碰撞,实现模型智能化处理,提升线索发现的乘积效应和数据关联的叠加效应。该项创新不仅助力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的开展更加主动化、智能化,更是以大数据打通服务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当对于检察媒体平台服务属性的认识逐渐突破提供检察资讯的局限时,“新闻+法治+服务”模式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解决人民群众诉求、提高工作效率、拉近检民关系、实现社会治理等方面,日益显现出令人惊艳的叠加效应。
(作者分别系检察日报社驻北京记者站记者简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胡雅晨;此文刊发于《法治新闻传播》2024年第四辑)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