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法治新闻传播

择优选题 跨区合作 做精内容——第99次“走近一线检察官”直播活动复盘

时间:2025-02-13 09:05:05  作者:董雪莹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逐浪全媒体时代,检察新闻宣传产品如何做到既生动记录检察为民履职故事,又能与社会公众聚焦的热点领域深度融合?2024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完善与媒体、机关、学校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合作机制,增进全社会对检察工作和检察文化的了解认同”。如此,提升检察新闻宣传产品的接受度、理解力、认同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为真正做到推陈出新,在2024年9月10日举办的第99 期“走近一线检察官”直播活动中,吉林省检察机关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厚重文化力量,大胆融合“公益诉讼”“援藏援疆”等不同检察工作领域的履职亮点,打破多数直播活动“一家之言”的地域限制,以“吉藏检察联动共护非遗之美”为主题,将检察元素融入文化、风景、民俗等领域。截至9月12日,此次活动视频直播观看量达366.1万,图文直播阅读量达1072.7万,最高检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达10万+,新华社、人民网等50余家主流媒体以及吉林省委政法委、吉林市委政法委等官方新媒体账号跟进发布新闻消息,二次传播全网流量达2309万。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参与者之一,笔者将以活动具体实操为例,解析全媒体时代检察新闻产品如何抓准流量密码,从谋一域探索走向谋全局。

依托传承非遗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哪些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检察机关为非遗传承作出了哪些贡献?在直播活动策划和准备中,我们了解到吉林一线检察官充分发挥“四大检察”融合效能,依法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法权益,保护历史文物,并以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多个案例被最高检、吉林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这些鲜活生动的履职故事和成效,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为了让好故事、好经验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非遗”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选题。

如何打磨出既能够吸引观众目光,又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直播内容?在撰写本次直播脚本之前,我们多次深入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乌拉街魁府等地采访、踏查,并现场制定拍摄计划。深入现场后我们得知,预定的直播日期正赶上吉林市一场民间非遗集会活动举办,现场有满族秧歌、满文书法、剪纸、欻嘎拉哈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活动,且类似集会已多次举办,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能否通过直播让不能参加非遗大集的人身临其境?直播活动能否做到在宣传检察工作、传递法治正能量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非遗传承?有了这样的大胆设想,我们一面积极联系活动主办方,一面尝试将民间活动嵌入检察直播,采用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传播模式,努力打通普法宣传、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最后一公里”。

吉藏两地共谱合作佳话

直播活动筹备阶段,我们还了解到吉林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的检察官即将踏上奔赴日喀则的征程,与当地干警开展培训交流活动。这次培训内容涉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分析与检察建议制发要点等多个方面,对该类型案件办理有巨大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是一家之事、一地之事,西藏既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又是世人眼中神秘而美丽的地球“第三极”。如果两地能够携手完成直播,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在前期充分沟通基础上,前往日喀则地区现场拍摄并深入采访办案检察官。最终确定由吉林、西藏两地检察官共同出镜,以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清代建筑群保护案、桦甸农民画支持起诉案、西藏古迹铁索桥保护案为切口,以公益诉讼业务对口援助为链接,带网友们走进“雾凇之都”——吉林、“珠峰之乡”——日喀则,探访两地携手开展非遗保护的检察故事,展现检察机关立足职能守护文化传承的努力与成效。

“吉林、西藏虽然隔山隔水,但是吉林检察机关援藏工作已开展14个春秋,70余名业务骨干到日喀则现场授课。我们同宗同源,相融相生,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大家的共识,能把两地携手共护非遗传承的故事记录下来,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直播活动的参与者,日喀则市检察院检察官琼达如是说。

一个多小时的直播,我们以现场连线的形式呈现了吉、藏两地检察机关围绕非遗保护进行现场交流的实况,来自不同民族、地域、地理环境的两地检察人互动交流,以唯美的镜头、深入浅出的语言诠释了“天下检察是一家”的深厚情谊,深刻印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在华夏大地每个角落的精神价值。

检察履职融入精美画面

“吉林与西藏两地检察机关建立了‘1+N’云援机制,通过远程视频等载体,探讨重大疑难案件的办理策略,共同做好文物及文化遗产公益保护工作。”

“宣讲团携吉林检察机关督促保护国家级文化名镇乌拉街满族镇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办案经验而来,期待与日喀则同仁同频共振,共同做好文物及文化遗产公益保护工作。”

直播活动结束后,我们收到很多粉丝反馈,这次直播让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吉林和西藏两地的打卡地有了系统了解,对新时代检察官形象有了新认识。更有一些热心网友在讨论中截取部分观点自发参与传播,让本次活动收获了意想不到的“长尾效应”。我们在活动复盘中总结出了以下规律:

画面吸睛有冲击力。直播总时长77分钟,我们在视觉体验上下足了功夫,力求每一分钟都能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画面设置上,采用行业内顶尖的摄影与直播设备,确保输出的画质达到高清乃至电影级别,让受众享受到一场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场景布置上,注重设计感,场面宏大而有冲击力的藏戏、优雅而灵动的单鼓舞、色彩斑斓的农民画,每个场景都力求生动、鲜活、艳丽;运镜技巧上,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移动镜头,镜头随着检察官的步伐流畅移动,让检察履职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亲临现场。

环节设置互动性强。品美食环节让观众通过检察官的介绍,了解到凉糕这一美食的软糯香甜;欻嘎拉哈传统小游戏既宣传了民俗,也让大家时刻关心着游戏规则和胜负走向;观舞蹈环节更是将艺术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让观众在优美的舞姿中感受到文化的韵味与力量。可以说,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直播,是一次沉浸式体验西藏、吉林两地非遗艺术表演的观演之旅,一次了解民俗游戏的趣味之旅,一次意义非凡的检察护遗探索之旅。

检察元素唤醒共情力。直播中出镜的检察官不仅形象好、气质佳,而且语言表达各有魅力,采用讲故事形式将原本专业性很强的检察工作娓娓道来,以大量历史故事为延展,将检察履职植入民族、历史、文旅等元素中,提升了与观众的黏合度。比如,在提及日吾其铁索桥保护案时,讲述了索桥建造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在讲到桦甸农民画支持起诉案时,检察官详细介绍了农民画的特点和流派,让观众对案件背后的法律知识加深认识,达到了普法宣传最佳效果。

绘就“检察+”宣传蓝图

互联网时代的宣传形态是多元和流变的,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适应受众需求,把握时度效,推进不同平台优势叠加互补、内容联动互推,才能实现宣传效果的叠加放大,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好作品。

联动宣传画好“检察+”同心圆。过去我们在一个个案例中了解到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部门合力共治、齐抓共管的履职故事。这次在宣传领域的牵手,是对以往工作的记录和升华,也凝聚了未来合力优化社会环境的服务共识。活动中,来自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乌拉街满族镇文体旅游服务科、农民画传承人、桦甸市文广旅局、非遗集会组织、西藏昂仁文物单位等十余名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出镜,扩大了直播的传播力和覆盖面。

跨界宣传实现“检察+”优势互补。检察机关的严肃性与文旅部门的活泼性相得益彰,两者粉丝群体有差异,却都是直播活动的受众群体。大量文旅元素的融入和文化故事的生动展示,不仅丰富了直播内容,也在宣推过程中获得了1+1>2 的良好效果。将检察工作与文旅工作紧密结合,深度捆绑宣传,粉丝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公众对法治文化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

立体化宣传放大“检察+”声量破圈传播。活动开始前,考虑到报、刊、网、视、端、微等不同平台具有不同的传播规律,我们在宣传形式上选择了更多元的方式,积极策划与新浪、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深度合作,采取同策划、同传播、同发力的策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活动中,我们不仅联络了中央、省级、地方的各类媒体,还主动提供图文、Vlog、漫画、海报等形式多样的作品,利用主流媒体权威性和新媒体广泛传播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分众化的宣传矩阵,尽可能放大检察好声音,破除传统宣传圈层的限制。为保证直播热度持续性,活动结束后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二次创作、三次创作,将现场照片、视频片段整理成软文和短视频,发布到相应平台上,最大限度延长活动周期。

全媒体时代要做好检察新闻宣传,巧思和设计必不可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但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检察工作,只有牢牢抓住这个核心主线,才能在信息海洋中独树一帜。如此,对于检察新闻人来说,我们要深挖检察工作的独家富矿,以更精进的技能讲好检察好故事。宣传蓝图的精彩是无限的,最好的新闻宣传产品永远是下一个。

(作者系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融媒体运营项目负责人董雪莹;此文刊发于《法治新闻传播》2024年第六辑)

[责任编辑:王岚芳]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