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25062,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电话号码,而是扬中市检察院为维护青少年权益而设的一部专线电话。这部名为"知心姐姐"的专线电话,在全国检察系统最早开通且响了18年,是历时最久的青少年维权热线......
18年来,"知心姐姐"在扬中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有困难找知心姐姐"已经成为扬中青少年及其家长的一句常用语。
18年来,"知心姐姐"立足检察职能,互动社会,共为4000多名青少年、数百位家长提供了维权帮助。
18年来,"知心姐姐"畅通关爱,传递法制,校正心灵,不断地与时俱进,铸造了全省青少年检察维权的一个全新品牌。
"知心姐姐"只是一部特殊的电话,但这部热了18年的电话背后,却是整个扬中检察院,是一茬又一茬既有法治理念又有人文情怀的扬中检察官。
18年来,岁月在变,但热线背后的情怀没有变,扬中检察院"法制大爱"的传承接力没有变。正如检察长倪艳平所言,"一部热线,就像连续上演18年的一部情感大戏,几任'知心姐姐'是台上不知疲倦的主角,而全院检察干警则是幕后的配角绿叶。"
第一任"知心姐姐":
从电话热线到法律课堂,凝聚起全社会保护、关爱未成年人的共识
1992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生效。该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在此前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文要求,"应根据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特点和需要,逐步建立专门机构",未成年人司法在中国正式起步。
江苏镇江的扬中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城。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扬中市检察院就在青少年维权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早早成立"失足青少年案件审查小组",不公开办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同时,主动走出去,排查犯罪苗头,针对性开展预防教育工作,防范于未然。比如,"送法下乡",面对面接受青少年和家长们的法律咨询;在乡镇设立检察信箱,通过书信方式为青少年解答法制疑问。尽管这些方式效果显著,但缺点是服务时效差,对于突发事件,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
1995年,随着固定电话的普及,扬中检察院立即想到开通一部热线,为青少年提供快捷的维权服务。当年4月,扬中检察院"知心姐姐"热线正式开通,电话就设在审查起诉科。
唐雪梅成了首位"知心姐姐"。
1995年时唐雪梅40岁刚出头,她浓眉大眼,作风干练,是一位资深检察官,也是审查起诉科的业务骨干。她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不乏江南女子的温婉,做事耐心细致,办理过很多青少年犯罪案件。"知心姐姐"唐雪梅上任后,信心满满,专心等待第一声铃声。
尽管热线开通后新闻媒体也做了宣传,但整整3天,电话都是"哑巴"。此时有些"不务正业""出风头"之类的议论风声,让人备感压力。
就在唐雪梅有点沮丧之时,第四天中午,电话铃终于响了。她几乎是扑向桌面,抓住听筒,大声呼叫:"喂,我是知心姐姐,知心姐姐啊......"
这是初二女生小李的求助电话。电话中,小李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唐雪梅决定约她面谈。
当天下午,在扬中市检察院的大门旁边的树荫下,唐雪梅见到了怯生生的小李。原来,小李长相漂亮,班主任朱某经常借辅导为名,在小李身上乱摸,这让小李痛苦万分。唐雪梅拉着小李的手,让她相信"姐姐"一定能把事情悄悄处理好,不会造成"影响"。
次日,她和另外两名检察官约朱某谈话,朱某汗如雨下,连声认错,并写下保证书。之后,唐雪梅又悄悄家访,得知小李的学习和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后,才长吁了一口气。
小李的遭遇引起唐雪梅的深思,《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颁布几年,但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未成年人维权意识还很淡薄,维权知识也很缺乏。于是,唐雪梅主动联系学校,先后在全市几十个中小学开设"知心姐姐"法律课堂,让一条看不见的电话热线最终变成孩子心中的法律防线。
多年后,考上大学的小李还给唐雪梅写信,感谢"知心姐姐"在她人生重要关口给予的帮助。
5年多时间里,首任"知心姐姐"共接处电话1400多个。唐雪梅说:"每当电话铃声响起,仿佛就有一双期盼的眼睛在看着你--那些涉事未深孩子的眼睛。这是一项无比神圣的工作。"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