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高度重视检察文化建设,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加大文化育检力度,对于全面促进各项检察工作健康持续、良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些个人认识,供参考。
一、检察文化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检察文化直接影响着检察干警的执法思想和执法行为,对检察机关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是凝聚人心。通过检察文化的灌输、渗透和融合,在检察人员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为检察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全体检察人员有了凝聚力,把内在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为推动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是提高服务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了基层院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增强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本领,有效推动各项检察工作。
三是形成长效机制。检察文化具有一定的牢固性和传承性。一经形成,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等,就会在干警心中扎根,长期影响思想和行为。重视文化建设的检察机关,就是充分借助文化的这一特性,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完善了自身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之,检察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有利于树立检察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的信任感;有利于发挥纽带作用,凝聚人心、激励士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优化机关管理,强化公正执法理念,为建设一支专业化队伍提供思想保证。检察事业要有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必须积极发挥先进检察文化的特殊作用。
二、检察文化建设与各项检察工作息息相关
检察文化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建设先进检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大局。要把促进法律职能的发挥作为建设检察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衡量检察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意识,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先进检察文化,必须高度重视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和执法理念教育。大力培育干警的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协作精神、改革创新意识等主流精神和基本理念,使其内化为干警的共同价值取向,外化为全体人员的追求和自觉行动,从而使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趋向融会贯通,增强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向心力。
建设先进检察文化,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要加强检察队伍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型、外向型的检察人才。要注重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推进各项检察工作开展。
建设先进检察文化,必须建立完善文化养成机制。制度和机制是培养先进检察文化的重要保障,所以,检察文化的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开始,要以人为本,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促进工作、促进人的发展角度去制定和加以完善,注重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各项制度真正符合干警的接受和执行能力。
建设先进检察文化,必须努力塑造良好的检察形象。要从工作细节抓起,既严格抓好执法活动每一个细节的规范,也努力塑造检察干警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个体形象;要从检务公开抓起,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把检察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使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要从检察宣传工作抓起,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向全社会展现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
三、检察文化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只有有意识地培养检察文化,解决好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推动检察文化的大发展。
一是要妥善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绝不能超越内容,否则就会成为形式主义。检察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提高广大干警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着眼于通过文化建设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打造强大的团队精神和发展动力。在检察文化的形成中采取一定的载体是必要的,但要紧紧围绕检察文化的核心来进行,同时要渗透文化的理念。要把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二是要妥善处理速度与效率的关系。检察文化的形成有其内部的规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检察文化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人为刻意塑造检察文化。要树立长期建设的思路,认真设计文化的目标和要素,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抓好检察文化建设。
三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应该主动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要大胆创新,结合本地和本院的实际,创新文化内涵,推动检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是处理好主体和领导的关系。建设检察文化的主体是广大检察干警,但领导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组织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依靠和发动每一名检察干警,共同建设检察文化,共同享有检察文化的成果。
(作者系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