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检察频道>>人物

张书合:我只是饱含深情地工作

时间:2010-07-26 10:57:00  作者:尹念平 张仁秀 刘琦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辽宁省盘锦市检察院技术处处长张书合

  工作中的张书合

  网站的背后凝聚着张书合无数心血 

  □刘铁鹰满怀激情地向我推荐院里的一位干警,“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他,他十分平凡,但干的工作,干工作的精神非常了不起。” 

  □面对这一科技含量高、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张书合这个门外汉没有丝毫的犹豫,不仅接受了这一关系全局的艰巨任务,并且代表盘锦市检察院向省院立下了“军令状”。 

  □但再热闹的场面,张书合的话依然很少,表情依然沉静,仿佛大家夸的是另外一个人。 

  □有一次,工程的乙方跟他说,工程做完了,可以奖给他一次欧洲游,如果他不想去,就折合成现金7万元。他说,折现金吧。当天下午,他就把7万元交到了院里。 

  □“同事们说的那些事就不要记了,我的精神境界没那么高,我只是在工作,饱含深情地工作。” 

  初识张书合 

  我第一次到盘锦,是去采访盘锦市检察院的检察长刘铁鹰——这位检察长是全国有名的检察业务专家,曾参加国家法律修订工作,办理了一批极有影响的案件,被中纪委两次记个人一等功。这是2004年的夏天。 

  采访进行了3个小时后,刘铁鹰满怀激情地向我推荐院里的一位干警,检察技术处的处长张书合,“你一定要了解了解他,他十分平凡,但干的工作,干工作的精神非常了不起。” 

  忙完既定的采访计划,已是晚上10点。我回到院里给安排的住处,检察院内部的小招待所,院办公大楼的配楼二层辟出的十来间房,既做招待客人用,也是干警加夜班的临时住房。 

  回到房间,才发现这座办公楼此时并不宁静,五楼的几间窗子灯火通明,隐隐传来工具的敲击声和说话声。我起了好奇心,溜达着上了六楼———这座办公楼没有电梯。亮灯的办公室里像是计算机房,一排高立着的服务器、交换机之类的机器前,两个小伙子正边聊天边摆弄机器。 

  我介绍完自己,问他们在干什么,一个小伙子说,是技术处的,在改造网络线路。我想起刘铁鹰的介绍,就问,你们处的张书合也在加班吗?小伙子手往头顶上一指:“喏,在那儿。” 

  我抬头,靠墙的梯子上,一个脑袋顶着屋顶站着的人应声朝我低下头,咧嘴笑了笑,转头又对付一排电线去了。 

  这天晚上,我比张书合他们睡得早,不知道他们忙到了几点。 

  应我的要求,张书合第二天傍晚的时候挤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到招待所跟我“谈天”。 

  其实不算谈天,张书合不怎么爱说话,基本是我问他答,答得简单实在。直到我说住招待所唯一的不好处是清静到无聊,张书合才活泛起来。他跑回办公室,拎来一台没人用的旧笔记本电脑,飞快地往电脑里装上最流行的歌曲,给我消遣。在刀郎的“2002年的最后一场雪”的旋律中,我了解到刘铁鹰器重张书合的部分原因。 

  “门外汉”立下了军令状 

  2003年年初,刘铁鹰到盘锦市检察院履新的时候,正值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业务建设、检察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检察院建设方针,并且把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交给检察技术部门具体负责。刘铁鹰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改革创新检务工作的大局着眼,于全省率先提出了在盘锦市检察机关开展检察信息化建设,并亲自挂帅。 

  当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真正的新生事物,面对这一科技含量高、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学习财会专业出身的张书合显然是个“门外汉”。没想到,这个“门外汉”没有丝毫的犹豫,不仅接受了这一关系全局的艰巨任务,并且代表盘锦市检察院向省院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2003年5月1日之前完成盘锦市人民检察院“二级网络”接口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阶段任务。 

  庞大的系统,复杂的技术,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力,沉重的担子压在张书合的肩上,而张书合可以利用的资源除了他自己,就只有手下两名技术员。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张书合不惜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近千元,购买了一批专业书。他先后阅读了《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C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等20多本专业书籍,还利用节假日到北京去学习请教,凭着一股子钻劲拼劲,很快掌握了有关的信息化技术。他坚持边学习边实践,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经过刻苦钻研,他从一名信息化技术的“门外汉”,变成了一名信息化“技术专家”,解决了网络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突击进行市院信息化建设的日子里,张书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几乎每天晚上都干到11点以后才回家。从方案设计到具体施工,从选购设备到安装调试,他都想在前,干在前。几个月下来,他消瘦了二十多斤,特别是老胃病也累犯了,一直是用药顶着坚持工作。 

  在网络建设中,张书合亲自设计市院机关和系统网络的蓝图,制订实施方案,并按照院领导提出的“打造最先进的检察工作信息化和检务网络化”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每一个接口、每一个平台和板块,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着眼,从实际应用和实施中的每一个细节抓起,做到了网络建设的超前性与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有机统一。 

  2003年4月,就在原定的信息化建设计划圆满完成的当口,刘铁鹰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能不能搞一个“检委会网上案件讨论系统”,以提高办案效率,但必须保证网上办案的公正、准确、安全。 

  刘铁鹰超前的想法和意识张书合理解到了,这个系统将是盘锦检察系统网络建设的新的突破和关键。 

  网上办公还是个新概念,对于保密要求非常高的检察工作来说,要建一个“检委会网上案件讨论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涉及的技术知识也很多,这对一个专业人员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初学信息化技术的张书合来说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但从来不惧怕困难的张书合,开始了他的攻关行动。面对诸多的技术难题,他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请教专业人员。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攻关中,他白天组织网络施工,晚上就在办公室里搞课题研究,常常是通宵达旦不休息,实在困了就在沙发上打个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一个实用、安全的“检委会网上案件讨论系统”建成了,这为盘锦市检察院全面实施“阳光检务”奠定了基础。经过实际应用,此系统受到上级院的肯定,辽宁省检察院还派出相关人员到盘锦考察,计划在全省检察系统内予以推广。 

  记性不太好的劳模 

  第二次不期而遇张书合,是在《检察日报》上。 

  2007年3月23日,《检察日报》用一整版的篇幅介绍了盘锦市检察院的网站——铁圭网。文章开篇写道:网页设计得大方利落、清清爽爽;当天的时事新闻逐条列出,国际国内大事点击即可掌握;进入铁圭论坛,注册用户超过800人,已发表主题一万余个,总回帖数达6万多条。 

  读过文章,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网站现在声名远播。全国检察系统许多地方不知有盘锦市检察院而先知有铁圭网。而这个网站的组建者就是张书合。 

  2010年年初,我接到刘铁鹰的电话。此前,因为对检察文化建设话题的共同兴趣,我与这位检察长在几次文化论坛上相遇,颇为投契。但没任何缘由地接到他的电话,还是第一次。刘铁鹰在电话里说,来盘锦认识认识一位老先进,年年全院测评,年年毫无争议地拿第一;全省劳动模范,并且不是办案子办出的劳动模范;高检院一等功臣,全省唯一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一等功……口才一流的刘铁鹰滔滔不绝地为下属鼓与呼,一口气在长途电话里说了半小时有余,我被打动了。 

  刘铁鹰领着他的爱将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我一眼就认出了张书合。他与6年前几乎没有区别,还是高而瘦,表情沉静略有些腼腆。张书合则完全不记得我,六年前的那“半次”采访在他的记忆里没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可以理解的,张书合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纯净的人,除了工作,难得记住什么杂事。记者当然在他的工作之外。 

  同事们这样说他 

  刘铁鹰也不记得曾经向我推崇过张书合。“我这些年一直不断地在向干警,向领导,向媒体推书合,说的人多了,混了。”刘铁鹰这样解释,“书合是这样的人,只知埋头干活,不求任何实惠,给他的奖金甚至福利一分不拿,都分给处里的人。我们做领导的,只好给他荣誉。结果越是给荣誉,他越是紧张,他越紧张,就越是拼命干活。就这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刘铁鹰的话不无幽默,现场的气氛热闹起来。但再热闹的场面,张书合的话依然很少,表情依然沉静,仿佛大家夸的是另外一个人。我只好记下张书合的同事们讲的故事。 

  “在张书合负责的网络建设项目中,有一条铺设市检察院机关办公楼到反贪局办公楼之间的光缆,共有1500多延长米,并且必须经过市政府广场。如果租用电信运营商的光缆,每芯每月至少要1000元,目前所用的4芯一年的租金就达5万元;但自己铺设要用资金20多万元,市政府广场又不许挖沟。在资金紧张无法施工的情况下,张书合想尽办法,自行铺设,双休日带着处里的人连干了两个通宵,只花了1万多元,就解决了光缆铺设问题。” 

  “张书合从1985年进我们院,我们院每个人家里的大小机器都是他修,大到电脑空调,小到甚至是高跟鞋,花时间花精力不说,还搭钱买配件。” 

  “去年,一个同事的孩子想调到技术处工作,张书合给出的条件是,必须经过一段试用,如果能适应技术岗位的工作就留下,否则就调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这位同事的孩子不适合技术岗位的工作,张书合还是坚持了他的原则,把同事的孩子调出了。这位同事比较了解张 

  书合的为人,对此表示理解。张书合因为在原则问题上‘不讲情面’,反而受到了大家的敬佩,每逢评个先进什么的,他几乎都是全票通过。” 

  “几年来,在全市检察系统信息化建设中,先后投入资金超过200万元,这些钱都是从张书合手中花出去的,可他从中没拿过一分钱的好处,没吃过客户一顿饭,相反,晚上加班工作,他要的盒饭还要带上客户的。这么些工程,‘条子’招呼都不管用,别想从他这里多赚一分钱。那年,做工程的乙方跟他说,工程做完了,可以奖给他一次欧洲游,如果他不想去,就折合成现金7万元。他说,折现金吧。当天下午,他就把7万元交到了院里。” 

  “他家里条件一直不好,父母生病,爱人下岗,女儿上学,他都不说一声苦。网络建设任务最重的时候,他的父母、岳父先后去世,他没能在病床前多尽孝。刘检偶然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后,动用私人关系给他的爱人找到一份工作,他还愣是拒绝了。” 

  “干活的时候处长带着我们拼命干,活完了,他还带着我们玩。带我们去K歌,我们唱歌的时候,处长就在边上呼呼大睡,补觉。我们唱完了,叫醒他,他站起来,买单,回家。我们处年轻人多,心齐。每天在食堂吃饭都是一个桌子,一走出去,齐刷刷的,让别的处羡慕。” 

  “处长得的荣誉多,尤其是这两年,记者来采访的也多,可是他碰到这种场合就腼腆,不会说话。我就做了一个大纸板,把记者要问的问题和答案都写上,远远举着,让他照着纸板念。就这样,还常常念错。可工作的时候,和乙方讲价,又不见他出过一丁点差错。” 

  “书合可不是一个古板的人,否则干不了网络这么时尚的活。他是最早用QQ交朋友的,铁圭网建成后,他的检察Q友遍天下,为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上次反贪局到杭州追逃,就是书合让网友提供的车辆和路线图。” 

  …… 

  尾声 

  我离开盘锦的时候,张书合送我到火车站,很体贴地替我准备了两个煮熟的老玉米。临上火车时,要走了我的QQ号。第二天上班,刚打开电脑,上线,张书合的QQ图像就闪动了。 

  “同事们说的那些事就不要记了,我的精神境界没那么高,我只是在工作,饱含深情地工作。”张书合在对话框里恳求我。 

  那只小企鹅瞪着眼睛,一动不动,沉静而略显腼腆。

[责任编辑:zywml]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