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检察频道>>人物

于凤霞:凤飞云端织彩霞

时间:2011-06-17 20:16:00  作者:秦伟 郭兆旭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于凤霞工作照。

  她,高挑的身材,娟秀的脸庞,黑黑的眸子闪烁着温婉的目光……有人说她柔情似水,有人说她大爱如山,有人说她更像一只飞翔在云端的金凤,用火热的情怀,至诚的爱心和激扬的青春,为自己素昧平生的弱势群体,编织着幸福而绚丽的彩霞。 

  有人知道,她是一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但她的脸上永远是乐观的微笑,她的病躯中永远跳动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 

  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方党员标志牌,一行工整的宋体字在党徽的照耀下映入我们的眼帘——莱芜市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于凤霞。 

  她为百姓传递着温暖,党和政府给她戴上了花环。 

  2010年2月24日,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七次“双先”表彰大会上,于凤霞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记个人一等功。3月4日,莱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亲切接见了载誉归来的于凤霞。一时间,于凤霞成为莱芜家喻户晓的明星。 

  “荣誉属于集体,成绩代表过去。今后,我将立足本职,心系百姓,把本职岗位作为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平台,为全市检察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于凤霞谦逊得像成熟的谷穗。她还先后荣记“个人三等功”三次,并被评为全省政法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先进个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接待员”。今年2月,她负责的控申举报接待室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 

  …… 

  是的,放远望去,田野间,是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们;进村入户,楼宇里、炕头上,是渴望着公平正义、幸福美满的一群人…… 

  一、大爱之声 

  “‘96699’,这个号码是帮咱老百姓办实事的电话啊。” 

  2008年9月8日,值班民生热线的于凤霞接到莱城区牛泉镇向阳村李子厚老人的电话反映,他早年在镇水泥厂工作,并办理了“农转非”。2002年,60岁的李子厚因年龄过大被水泥厂辞退,既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没有土地,更无法享受农村养老保险。他只得靠打零工、捡垃圾维持生计,生活非常困难。 

  无奈下,李子厚拨通了“96699”:“我已经66岁了,到哪里打工人家都不要,共产党不能眼看着让我饿死吧!如果再没人管,我就去市政府门口喝药!”听了老人的话,于凤霞心头一颤,她清楚,按照职责,这事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但既然是民生热线,就要为老百姓解决民生问题,不能让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 

  “大爷,只要您反映的情况属实,我们一定会帮您解决,您就在家里等消息吧!”放下电话,于凤霞马上到水泥厂和李子厚所在的村了解情况,得知老人反映的情况属实。 

  接着,她又到市民政局了解相关政策,到水泥厂写介绍信,到区民政局办理手续……前后十几次到有关部门协调,李子厚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从2009年1月起开始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 

  李子厚那颗纯朴的心被感动了,提笔给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家森写去了感谢信:“于处长真是执法为民的好榜样!是党的好干部!感谢国检察长带出了这样好的队伍,培养了这样好的干部。”国检察长看后作出批示:“看了这封信我很高兴,它表达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这心声是对莱芜民生热线同志的赞扬,这心声是百姓对解决自己切身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期盼,这心声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信任、希望的一个代言。是的,有许多事情,按照职责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但我想,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检察官,职责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只要有一颗忠诚为民之心,就会把有限的权力融入无限的为民服务之中,做出无愧于民生的业绩。” 

  民生检察服务热线,是一份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全是关乎民生、关乎弱势群体的老大难问题。于凤霞用柔弱的双肩和多病的身躯撑起了一城的民生责任。 

  “我一定顽强地生活下去,靠自己健全的双手书写无憾的人生。” 

  民生无小事。每一个细节的东西,在于凤霞看来都是一种无声的表达。 

  家住雪野镇的张恒堂原是一名年轻的建筑工人。1992年,在一次施工事故中,这位帅气阳光的小伙子被砸伤,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16年来,张恒堂终日在轮椅上度过,从来没有出过自家的大门,生活完全由父母照顾。慢慢地,张恒堂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 

  “父母都快七十岁了,身体都不是很好,我这样一个废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2008年7月,绝望中的张恒堂打通了民生检察服务热线。电话里,张恒堂哭着向于凤霞倾诉着。 

  “群众有难,检察官责无旁贷”。于凤霞在电话里不断地安慰着,鼓励张恒堂鼓起生活的勇气。 

  周末,于凤霞放下自己的事,买上书籍、花生油、大米和衣服,叫上同事去看望张恒堂。他们进门时,张恒堂正坐在锈迹斑斑的轮椅上发呆。“这轮椅都用了十几年了,家里也没钱换新的,修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自打出了事以后,他整个人都变了。”张恒堂的母亲一说起来就掉眼泪。随后,于凤霞和残联进行协调,帮张恒堂申请发放了一辆轮椅。 

  对张恒堂的帮助并没有就此打住。她深知,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残疾人只有有事干,才会真正鼓起生活的信心。 

  于凤霞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市场上调查,发现编织十字绣很适合他,收入也很好,于凤霞专门为张恒堂买了十字绣,送到他家里,鼓励他学习十字绣技术,并联系了一家商店为他代卖。 

  张恒堂的家离城太远,生活又困难,为了让他省钱,每次他绣出来的成品都是于凤霞自己去取,并送到商店,销售出去后,于凤霞又亲自把钱给他送过去。三年下来,她不知跑了多少趟。为了让张恒堂的生活更加丰富起来,于凤霞还找人为他组装了电脑,自己掏钱交上了15个月的上网费。 

  “有阳光的日子是温暖的,有阳光的日子是舒畅的,善良的检察官,就像春天的暖阳,使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也使我冰冷的血液开始流动……”张恒堂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2009年6月1日,张恒堂拨通了市长公开电话,向市长马平昌表达了对于凤霞的感激之情。 

  “我就像一条没有航向的船,看不到自己的明天。是检察官给了我生活的勇气,我一定顽强地生活下去,靠自己健全的双手书写无憾的人生。”张恒堂流着眼泪下定了决心,并在博客中为于凤霞写下了《这世间有个你》: 

  这世间有个你, 

  所有花朵都无语, 

  这座城市有个你, 

  所有悲伤都离去。 

  你用柔弱的双肩, 

  遮挡狂风暴雨。 

  你用善良的心灵, 

  温暖受伤的躯体。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到处都是你的气息。 

  这个世间有个你, 

  所有花朵都无语。 

  这座城市有个善良正义的你, 

  满城洋溢着春意…… 

  二、沃土情深 

  话语亲切,神情专注,温情的服务好似一股滚烫的暖流,注入热线另一端普通百姓的心窝里。 

  “杨晓玲,你看谁来了?” 

  “于妈妈!”杨晓玲惊讶而羞涩地喊着,瞬间扑进于凤霞的怀里。 

  “好孩子,又长高了。”于凤霞顺手把孩子紧紧地揽在怀里,右手不停地抚摸着杨晓玲的脸颊,眼眶里滚动着潮湿而晶莹的泪花。 

  “都成初中生了,我来看看你,祝贺你!” 

  于凤霞抹抹眼角,仔细打量着孩子,又一次把杨晓玲紧紧揽在怀里。 

  这是去年秋天新生开学第二天,发生在雪野旅游区上游中学初一一班教室里的一幕感人场景。 

  原来,杨晓玲是个苦命孩子。2006年9月,她的父亲杨玉利在章丘打工时遭遇车祸,肇事车辆逃逸,虽然花费了巨额医疗费,做完颅脑手术后,杨玉利只剩下“半个脑袋”,成了智障人,再也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屋漏偏逢连阴雨,2008年夏天,杨晓玲的母亲在山上采摘花椒时,因疲劳过度,体力不支,不小心一脚从悬崖上跌落,被摔断了腰身。家里没了顶梁柱,也没有生活来源,一家四口挤住在一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生活特别困难,杨晓玲面临着辍学境遇。得知她的困境后,于凤霞就与杨晓玲结成了对子,为她提供物质帮助,给她买生活及学习用品,送去一年四季的换季衣服,放假时把她接到自己家里,象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鼓励她克服困难,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凤霞还积极向学校反映她的情况,学校为她办理了贫困生补助。于凤霞通过和雪野旅游区联系,已将杨玉利家作为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的帮助对象。长期帮扶温暖了杨晓玲幼小的心,使她增强了学习进步的信心和勇气。 

  这次,于凤霞给杨晓玲带来的不仅是慈母般的爱,而且带来了书籍,还到家里看望了杨晓玲的残疾父母,带去了油和面。 

  “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于凤霞爱心救助失学儿童,不是心血来潮。早在1999年,于凤霞从妇联了解到,家住东方红居委会的女生小新因家境贫困而为学费发愁,于凤霞主动与她结成了对子,为她交纳学费,还经常给她写信,鼓励她克服困难。2004年,小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她和奶奶专程到市检察院来看望于凤霞。小新的奶奶激动地对于凤霞说:“孙女能有今天,多亏了你,俺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爱的种子,爱的力量,爱的花朵像太阳、天空、大地和氧气无疆无际。 

  10岁女童毕文哲家住雪野镇北峪村,其父亲因发生车祸欠下巨额外债,家境十分拮据。 

  2009年初,于凤霞得知这一情况后,与毕文哲结成了帮扶对子,驱车一百多里赶到毕文哲家中,给她送去生活费、四季衣服和书包、文具等学习生活用品。连续两年的“六一”儿童节、小文哲的生日和放暑假时,于凤霞都把她接到家中,为她做好吃的,给她买新衣服,带她出去玩,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使这个山里女娃享受到了城里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于凤霞面对那些求助无门的老弱妇幼或精神有障碍、身体有残疾的来访群众时,总是像亲人般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她总是说:“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恩人啊,给俺一张您的相片吧!” 

  淄博市沂源县农村妇女刘成爱的丈夫在莱芜一起交通事故中致高位截瘫,丧失了劳动能力,但在交通事故调解中双方一直未达成一致意见,案子拖了将近一年。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生活极其艰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刘成爱来到莱芜市检察院上访。当时天正下着雨,雨水顺着刘成爱的头发往下流,正在值班的于凤霞接待了她。 

  “大姐,请坐,有事慢慢说。”于凤霞给她端上一杯热水。 

  “妹子,俺冤啊……”于凤霞对待来访者像一个娘的姐妹坐在她身边,倾听她的哭诉,仔细查看她的材料,当于凤霞发现她的案子还有两天就要超过诉讼时效时,于凤霞马上向院领导作了汇报,并帮她联系了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后来,刘成爱依法获得了一万余元的赔偿。 

  “恩人啊,给俺一张您的相片吧!……给俺一张照片……”。刘成爱再次来到市人民检察院,哭着向于凤霞要张照片挂在家里,让儿子记住莱芜的恩人。 

  “姐,你家的不幸是我们始终的牵挂,现在你依法得到了补偿,是我们应该做的!”于凤霞不仅婉言谢绝了当事人要她照片的申请,还为她买了车票,送她坐上了回家的客车。 

  魏某某是莱芜市原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因贪污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三年。魏某某不服判决,多次到市检察院上访、申诉,领导决定将该案交给于凤霞重新审查。她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对当事人、对事实、对单位、对法律负责的检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该案中,通过调阅卷宗、审查证据、多次听取申诉人申诉理由、到发案单位进行调查取证、找原办案人座谈了解等一系列广泛深入、全面细致的工作,终于掌握了案件事实,找到了矛盾激化的症结,是因为没有做好结案后善后处理工作,与案件无关的财产没能及时返还申诉人。市检察院检委会听取汇报后,依法退还了当初扣押的魏某某住房集资款一万元收据,申诉人凭该收据到原单位退回了自己的一万元钱。这样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维护了申诉人的切身利益,魏某某对该结果非常满意,结束了多年上访。 

  三、忘我奉献 

  云端的金凤,党旗的色泽与生命的高贵,吟咏而成忘我的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美丽诗篇。 

  “我要用一流的业绩来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 

  2008年,于凤霞又重新回到了她熟悉的控申岗位,担任控申处处长兼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 

  “领导把这个重要的岗位交给我,我要用一流的工作业绩来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于凤霞暗下决心要改变莱芜控申工作面貌,走在全省检察机关的前列。 

  2010年1月16日是星期六,民生检察服务热线接到了市民李某打来的电话:“请你们一定帮帮我,我妈妈被人软禁了……”。 

  于凤霞立即展开调查。经查,李某的母亲刘某1月14日因征地补偿款问题到村委会指责村支部委员马某,二人发生撕打。15日一早,刘某又到马某家要说法,躺在马家水泥地上不起来,并且随地大小便,把马家的门窗及有关物品砸坏了。 

  马某将大门紧闭,拒绝任何人给刘某提供被褥、食品等生活用品。 

  两家正在僵持着,一个不出来,一个不开门,谁也不肯让步。但数九寒天里,近60岁的老人已经在水泥地上躺了30多个小时,并且滴水未进,再耽搁下去,不仅会影响到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而且会造成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直至无法收拾。 

  情况紧急,于凤霞放弃休息,马上处置,迅速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说服李某,让她主动去接母亲回家。在于凤霞的劝说下,她很快答应去马某家把母亲接出来。二是找到该村党支部书记,由村党支部出面,做好马某的工作,打开房门,让刘某出来。三是与当地派出所联系,安排好警力,以防意外。三管齐下,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刘某在马某家留置38个小时后,终于被家人带离,冲突暂时缓解。 

  紧接着,于凤霞又迅速带人查清了刘某反映的征地补偿款问题,老人满意了,气消了,矛盾终于从根本上得到解除。 

  热线空中架,群众诉求多。 

  2010年6月23日,民生检察服务热线接到了一个来自日本的越洋电话,反映莱芜赴日研修生刘某在日本打工期间因工作环境恶劣患上皮肤病,回国后莱芜某公司拒不退还押金,不为其报销医疗费。刘某四处上访,并多次到省、市政府和报社门前打标语拦访,有关部门多次调解处理都没有结果。院党组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指派于凤霞和靳彦负责调查处理。她们两人冒着酷暑,先后12次到外经贸委、某公司及刘凤美家中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刘某与某公司发生矛盾的症结集中在出国缴纳的2万元押金上,刘某以自己外出治病不是逃跑为由要求退还押金,某公司以刘某没有请假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长达2个多月,有逃跑倾向为由不予退还其押金。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于凤霞和靳彦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主动到刘某家里和她谈心交朋友。 

  刘某的父亲在莱城租了块空地搭了两间棚子,以收破烂为生。当时天正下着雨,她家搭建的棚子里放满了接雨的盆子罐子,两位检察官身上不时被低落的雨水打湿。刘某拿出她吃的各种药让检察官看。于凤霞和靳彦主动陪同她到医院里看病,为她跑前跑后地挂号、拿药……。 

  经过连续20多天的思想工作,刘某逐渐被两位检察官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言行所打动,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答应与公司协商处理,不再到处上访。历经50多天的不懈工作,于凤霞和靳彦终于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某公司退还给刘某2万元押金,先行支付刘某3500元医疗费,刘某不再上访。双方对处理结果都十分满意,某公司还专门给市检察院送来了题有“化解矛盾创和谐,维护稳定促发展”的锦旗,刘某及家人也一再对检察机关表示感谢。 

  近年来,随着法律诉求的增多和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检察机关的执法环境面临着新风险和新考验。如何有效化解涉检信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检察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于凤霞经常思考的问题。按照省检察院的统一部署,她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率先建立了“涉检信访评估预警机制”,并组织制定了《莱芜市检察机关关于建立涉检信访评估预警制度的意见》,形成了控申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超前防范、信息畅通、运转高效的风险评估和矛盾化解的工作格局。根据办案风险,首次将对办理的案件实行蓝、黄、红三级预警,潜在的办案风险及时化解在源头。 

  在这项机制的推动下,以往的“控申部门抓信访”变成了“各部门全参与”,由“事后处理”变成了“事前预防、事中化解”,“命案约谈”、“另案处理跟踪监督”、“平等保护”等配套机制建设日趋完善,减少了检察机关的办案风险,有效促进了社会矛盾化解。这项机制运行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已对3287件案件进行了风险评估,对有信访风险的案件启动红色预警19次,黄色预警37次,上述案件未发生一起赴省进京上访。2009年5月,莱芜市检察院在全省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省检察院推广了这一经验做法。 

  “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于凤霞对工作很负责,甚至说是很苛刻。她爱岗敬业、勇争一流的工作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郝广谦这样评价于凤霞。 

  工作做的对,做的更到位。 

  在检察机关工作十多年,于凤霞经手的工作无数,在别人眼中不屑一顾的小事,她都一丝不苟、毫不懈怠。 

  开始在控申处工作时,她从最初的整理材料、装订卷宗,到接访回访、案件办理,都力求做到最好。2005年,在全省检察机关控申工作检评中,她带去参展的8卷诉讼卷、8卷文书卷受到省院领导和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莱芜虽小,但控申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最好。”省院领导点评说。 

  在控申部门工作的12年间,她共处理群众来信来访4000余件,没有一件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群众不满。 

  2006年,担任市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的于凤霞承担了编写检察史志、建设检史文化室的任务。由于时间跨度50多年,许多史志资料缺失严重,一切需要从零开始。 

  面对困难,她没有怨言,一头扎进档案室中,并先后十余次到市档案、组织和人事等部门查阅资料,翻阅卷宗2万本,走访了120余名离退休老干部及其家属、子女,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查找早已过世的第二任检察长李汉祚的资料时,各处档案室都查不到相关资料。她找到所有“文革”前参加检察工作的在世老同志,并先后打了38个电话寻找线索,终于得知李汉祚是高庄办事处北十里河村人。此时已是晚上9点,她顾不上休息,马上与其家人取得联系,终于搜集到有关照片和资料。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一个数据详实、内容真实、客观全面反映莱芜市检察机关1955年建院以来发展历程的检史文化室崭新地呈现在干警面前。一位年过七旬的退休老同志看到展室画面上自己的照片时,满怀深情地说道:“俺到退休连个科级都没混上,没想到检察院还没把俺忘了。” 

  许多青年干警也都惊叹道:“以前还真不了解咱院还有如此曲折的发展史,咱们都得好好干,争取载入史策。” 

  市检察院检察长郝广谦称赞于凤霞 “做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一时间,先后有市内外60多个团队到市检察院参观学习。 

  检史文化室建成后,于凤霞又投入到筹备档案室晋升省特级的工作中,负责编写了60余万字的档案编研资料,建成了该院“市直机关第一家、全省检察机关第三家”的档案信息网,所有资料、信息均内容详实、准确可靠。 

  2007年10月,该院档案室顺利通过省档案局评审,晋升为省特级档案室。如今,档案工作已成为该院的一大亮点,甘肃省检察机关等30多家单位先后前来参观学习。 

  铁骨柔情,于凤霞交出了一份共产党员的优秀人生答卷。 

  四、我爱我家 

  在勤奋工作、拼搏奉献的同时,于凤霞没有忘记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因为她知道,家庭和事业就象自己的左右手,缺了哪一个都是人生遗憾。于凤霞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是企业的中层干部,平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尽最大可能回家陪妻子和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平时,于凤霞也总是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在上班时间完成好,尽量避免加班,能回家陪孩子做作业,和他一起读书,带他一起做家务。她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锻炼他的自理能力,从儿子5岁开始她就让他自己洗袜子,6岁时就教他做饭,现在,14岁的孩子已经长成了一个身心发展都很健康的少年,非常自立并且会照顾人了,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这让于凤霞很放心,也很欣慰。她的婆婆10年前得了精神疾病,虽然多次治疗,但病情一直时好时坏。为了让老人开心,克服她怕见生人的毛病,于凤霞变着法的哄她高兴,做她喜欢的事,说她喜欢听的话,只要有时间,晚饭后就陪她到街道上散步,帮她做按摩,逢年过节就给她买漂亮衣服,生日时送她鲜花、蛋糕,还帮她买化妆品。于凤霞所在的家庭也因此被市妇联表彰为“文明家庭”。 

  在家人的支持下,于凤霞收获着亲情,收获着感动,也收获着事业的成功。 

  “工作做不好,我心里更难受。” 

  在建设检史文化室期间,于凤霞天天加班到深夜。 

  有一次加班,于凤霞突然捂着胸口,脸色煞白,同事知道她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急忙把她送到了市医院。 

  于凤霞躺在病床上,心里放不下工作:“医生,单位里有很重要的事等我去做,您看我能不能上午治疗,下午回去工作?”看着倔强的于凤霞,医生无奈地点了点头,嘱咐她不能过度劳累。 

  于凤霞回到单位,把医生的嘱咐抛在了脑后,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一天晚上,于凤霞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平时非常支持她工作的丈夫再也看不下去了:“你是要工作还是要命?” 

  “工作做不好,我心里更难受。”于凤霞笑着安慰丈夫。 

  由于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于凤霞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都变得非常狭窄,这些部位一旦出现栓塞将面临生命危险,她只得常年服用抗血栓药,而因为服用抗血栓药,她又出现了凝血障碍,很容易出现血流不止的状况。 

  2003年4月,她因卵巢囊肿住院治疗,对一般人来说很普通的手术,放在她身上却成了复杂的大手术,她不得不到省立医院治疗。手术后,医生一再嘱咐要卧床休息,可是回家后的第二天,于凤霞接到了同事的电话,省人民检察院要来检查验收三年一届的“文明接待室”。 

  于凤霞躺不住了。“文明接待室”涉及八个大项四十多个检查项目,所有的卷宗、资料都是于凤霞分类整理的,别人一时半会摸不清情况。 

  想到这里,于凤霞从床上爬起来就要去办公室,但一阵剧痛让她下意识地弯下了腰。 

  于凤霞的母亲看到她痛苦的样子,拉着于凤霞的手不让她走,心疼地说:“孩子,身体要紧,不能这样干啊!”于凤霞把母亲的手放到自己的胸口上,对母亲笑着说:“妈,没事,我会注意的。”就这样,于凤霞强打起精神,把有关事项都准备好,并一直陪同检查组完成检查,“文明接待室”顺利通过验收。检查结束后,于凤霞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一个人悄悄地换掉伤口上带血的纱布,便一头倒在了床上。 

  病魔打不倒这个坚强的女性。 

  于凤霞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与生命博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刚刚过去的2010年岁末,对于凤霞来说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日子。由于连续加班,她的心脏病愈发严重,医生告诉她如果再不做手术,就将永远失去手术的机会,很快会因心功能衰竭或者凝血障碍而死亡。在爱人的陪伴下,她恋恋不舍地踏上了赴京手术的列车。读着同志们发给她的短信“等你回来”、“一定要坚强”、“相信自己”,她看到了太多的期盼与不舍。 

  12月1日,经过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于凤霞的二尖瓣、主动脉瓣被换成了机械瓣膜,医生同时对受损的三尖瓣做了修复成型手术,针对房颤做了射频消融手术。在领导的关心及同志们的期盼下,她顺利度过了危险期,手术后1天即从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手术过程中在肺部产生大量痰液,需要不停咳嗽才能排出。由于手术是胸部正中开口,胸骨被从正中锯开,手术后用5条细钢筋进行固定,麻药下去后,每一次咳嗽都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一直到术后15天痰液才排干净。由于手术时被锯开的胸腔需要撑开,导致多处骨头、肌肉拉伤,胳膊不能抬起,自己不能穿衣,起床、躺下这些简单的动作都要在家人帮助下才能完成,手术后近3个月才恢复正常。最难忍受的是口渴,手术初期每天喝水不允许超过一矿泉水瓶,现在每天的饮水量可以达到3矿泉水瓶。对于爱喝水的她来说,永远告别了大杯喝水,喝稀饭也成了奢侈。 

  今年3月1日,重生后的于凤霞又回到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她相信,有信念就会有奇迹,铸入钢筋的身躯会更加坚强挺拔! 

  十几年来,于凤霞虽然身患重病,但却用她那柔弱之躯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像杨晓玲这样的孩子,于凤霞先后救助了9名,不仅在精神上鼓励,更在物质上帮扶。至于花去了她多少积蓄,她自己都记不清了。让她欣慰的是,这些贫寒家庭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共产党人的信仰是永恒的。今年3月,于凤霞被组织上提拔为副县级检察员。级别提高了,但岗位没有变,责任仍重如泰山。在新的征途上,于凤霞怀着对检察工作的无限热爱,对民生检察工作的深深眷顾,又开始了新探索、新追求。

[责任编辑:zywws]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