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引发广泛关注。评论区里,既有网友略带惋惜地分享自己的“心头好”,也有不少人跟帖吐槽“早该摘牌了,又贵又难吃”。舆论纷扰间,不难看出公众对老字号的复杂情感。
依规定,申请认定中华老字号的标准之一,是企业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数十张经过岁月洗礼的老招牌被移出,着实令人唏嘘。但诚如网友所言,在被官方摘牌之前,一些老字号的口碑就已经“滑铁卢”了。有的被吐槽口味油腻咸重一成不变,有的被曝光“以速冻代替现做”,还有的因服务拉胯、价格虚高而频上“黑榜”……伴随人气直线下滑,不少老店的经营也步履维艰,许多因收不抵支而无奈关门撤店。2006年,商务部启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今年2月又联合多部门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出建立“有进有出”的监管机制。动态监管之下,那些“能不配位”“名不副实”的老字号被摘牌,实在预料之中。
当然,摘牌是鞭策亦是提醒,市场唯“变”不破,老字号也不能吃老本。翻开历史不难发现,这些遍布各行各业的老字号,之所以能久经风雨脱颖而出,莫不是在口味与经营上契合了消费者胃口,踩准了时代潮流。一晃数十年,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环境也出现诸多复杂变量。种种新变,让“平衡传承与创新”成为老字号面临的必答题。没有传承固然不能称之为老,但守旧躺平跟不上消费潮流之变,也很难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惟有练好“内功”,推陈出新,老字号才能贵于“老”,但不累于“老”。
在这方面,不少老字号已经转变观念、华丽转身。究其经验,首要一条就是及时更新商业经营模式。比如,大胆采用契合年轻人审美的包装设计,丰富产品线回应更多元的消费需求,等等。而最根本的还是坚守质量为本的初心。百年老店同仁堂一贯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过硬的质量也带来长青的口碑;北京稻香村虽然探索减糖、轻量、多样化,但食材的醇厚让其人气始终不减。可见,无论什么时候,甭管新老字号,品质与服务的质量都是企业立身的根基。如果把这一点丢掉了,口碑与情怀分分钟就会烟消云散。
老字号既是商品,也承载着文化积淀。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中华老字号1128家,地方老字号3277家,每一张招牌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紧跟时代、守正创新,曾经辉煌的“百年老店”才能焕发更大光彩。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