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评论>>百家看法

[中国青年报]相亲“货不对板”消耗着年轻人对婚介的信任

时间:2023-11-17 09:55:00  作者:杨朝清  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为了避免“每逢佳节被催婚”的尴尬,不少“适婚族”选择走进婚介机构。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婚介机构进行“洗脑式宣传”、收费标准混乱、退费维权难度大……买19998元套餐可介绍海归硕士?实际上“货不对板”。

  每个人都有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绝大多数人也都有对美好婚恋的憧憬与渴望。部分青年虽然有寻找婚恋对象的需要,但囿于社交圈子封闭、信息和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婚恋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成为所谓的“剩男剩女”。再加上以亲戚、朋友、同事等为核心的熟人圈子的“红娘”功能逐渐淡化与弱化,寻求婚介机构的帮助就成为单身群体实现脱单的“第三条路”。

  传统的线下实体店也好,新兴的婚恋服务App也罢,形形色色的婚介机构,本质上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一种信息服务,有助于打破单身男女的信息不对称,让单身男女更好地实现匹配。这种信息服务让两个难以发生直接联系的陌生人,建立了直接的社会联结。单身群体寻找婚恋对象的诉求与行动,不仅为婚介机构提供了商机,也是社会活力的体现。

  然而,当婚介服务成为一种“生财之道”,伴随着自律和他律的缺失,一些婚介机构就走向了失范。不论是忽悠和蒙蔽消费者“贷款相亲”,还是“花7万见6个人”,抑或“买套餐介绍海归硕士”,套路深深的婚介机构带给消费者的不仅有物质损失,还有精神的痛苦与伤害,让一些期盼进入婚恋状态的消费者,承受“人财两空”的失落感与挫败感。

  婚介服务虽然是一个市场富矿,但经不住“野性”十足、恣意放纵的开发和利用,经不起竭泽而渔。相亲“货不对板”等婚介套路在让少数人荷包鼓鼓的同时,损伤的是一个行业的口碑与声誉。当年轻消费者的信任被消耗殆尽,婚介服务的市场蛋糕只会越来越小。

  在婚恋半径不断扩大、婚恋观念越来越多样化的当下,消费者购买婚介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只有在真诚真实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婚介机构与消费者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责任编辑:zywzhush]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