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马、上海半马、青岛马拉松、雄安马拉松……这个周末,全国多地开启“马拉松模式”。据报道,仅4月20日,全国共举行43场马拉松比赛,规模合计超过41万人次,成为官网记录中举行马拉松比赛数量最多的一天。
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县镇,从南国海滨到沙漠高原,近年来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中国田协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范围内共举行马拉松比赛696场,较2023年增长约12%;马拉松比赛已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一签难求、酒店爆满、比赛画面在网络刷屏……一场场马拉松,对接井喷的全民健身需求,也让地方文旅流量步入“加速道”。举办马拉松,成为各地寻求破圈发展的一把新钥匙。
在马拉松赛道上释放的,是选手活力,也是城市实力。无论是半马还是全马,看似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需要提前“奔跑”的,是交通、医疗、住宿、安保、补给等诸多部门的力量。接待是否高效运转、衔接是否通畅得力、保障是否细致扎实,直接决定着马拉松赛事的专业水准、选手体验与赛事美誉度。不少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展现地方人文历史、文旅特色、城市管理水平的综合性IP符号,且不断将“赛事经济”推向新高度。合理的赛道安排、优美的城市风光、优质的赛事服务,成为吸引选手报名的关键。刚刚结束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因“人机共跑”“全球首个机器人半马”而刷屏网络;“人在画中跑”的无锡马拉松,因精心设计路线、向选手发放景区和住宿消费券等,连续两年刷新国内报名人数记录……多一个“跑者视角”,就能多收获一份“留量”;马拉松流量越大,带给城市的经济增量也就越大。从选手报名到交通住宿餐饮门票,从体育用品销售到商业赞助,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马拉松产业链条。据报道,2025无锡马拉松赛事带动周边产业效益达5.05亿元,较上届提升78.2%。
1天43场开跑表明,马拉松热仍在持续升温。各地纷纷“上马”,追求的无非是地方曝光率、文旅热度和经济收益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马拉松赛事都能跑出“好成绩”。近年来,有的马拉松赛事被曝出赛道规划不合理、选手随地小便、补给不够、接驳不畅等问题;3月23日,贵州遵义红花岗半马,竟有12岁儿童参赛;4月13日江阴半马甚至出现赛道距离误差,说明一些地方举办马拉松赛事或运行经验不足,或办赛实力不够。
越是马拉松热,越不能急功近利。选手报名参赛,需要评估自己的实力;一座城市举办马拉松,同样要量力而行。据报道,已有部分城市赛事出现名额报不满的尴尬,还在抢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理应三思而后行。对于举办城市来说,马拉松赛事也只是起跑点,吸引更多的选手“为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留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才是一场真正的“马拉松”。马拉松赛事有终点,城市文旅消费、地方经济发展没有终点;举办一次马拉松不难,难的是城市拥有足够的耐力,让马拉松效应长久不衰。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