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网友注意到,某旅游项目对报名游客的身份有诸多限制,不收记者、律师、旅游行业和珠宝玉石行业从业者。媒体调查发现,不少旅行社还真有这样的霸道规定,律师、记者等职业更是“黑名单”上的常客。
旅游业向来敞开门做生意,为何要拒绝特定人群?说起来,律师、记者以及某些业内人士,要么就是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与能力,要么就是可能更加“懂行”不好蒙骗。旅行社特意拉出这么张“黑名单”,简直是不打自招,摆明知道自身在服务上不达标,或明白自家旅游产品有猫腻。
拒绝“审视”,实乃心虚。更何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也就是说,旅行社根本没有私设门槛、自主挑客的权利。
这般“此地无银三百两”,恰恰暴露出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顽疾。特别是某些旅游团以低价引流,处处设下套路陷阱:夸大宣传,产品缩水,言行失格,景点变商超,导游成推销……平台机构明知经营经不起推敲,不想着改进服务,反倒试图通过阻拦潜在监督者来掩盖问题。然而,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也空前提升,寄望捂嘴噤声,只会越描越黑。
如今,文旅市场既热又卷,各地都在围绕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做文章,新玩法、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旅游业是服务业,底层逻辑是“以顾客为中心”,诚信经营、规范经营是“拼花活”之外最基础的要求。给行业的“里子”清清灰,通过有温度的服务给顾客留下好印象,口碑才能立得起、保得住。
“五一”假期临近,不少游客正在规划出行。希望“挑客”这件荒唐事给更多人提个醒:让游客安心舒心,自己就不会心虚。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