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独臂少女方寸心彩绘盲道的新闻引起网友热议。据方寸心自述,她在帮助盲人走盲道时,发现盲道经常被车占用。由此,她萌发了彩绘盲道的想法,想要“用看得见的颜色,画看不见的方便”。
对此不少网友觉得眼前一亮,认为这些美好的图案既让人们重视起了盲道,又能美化市容市貌。江苏、湖北、福建等多地也陆续出现“彩色盲道”,不少人在盲道上画出充满创意和童趣的作品。
然而,彩绘盲道的争议也随之浮现。部分地区选用的涂料较为光滑且容易变脏,既影响人们行走时的触感,也容易让视障人士打滑。更重要的是,有部分低视力的视障人士表示,这些斑斓的色彩会影响他们对路况的判断。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本就像是一团模糊的色块,色彩鲜艳的道路就很容易被误判为凹凸不平的地形,增加出行风险。
在这场关于彩绘盲道是否该存在的讨论里,视障群体的真实感受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所谓盲道,是帮助视障人群行走的公共设施,其核心功能是为他们提供引导和安全保障,其次才属于城市景观规划的一部分。盲道实不实用、是不是真正贴合视障人群的需求,显然该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但现在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似乎很少看到有视障人群在盲道上行走。这与当下部分盲道磨损严重、路线设计不合理、被车辆等违规占用以及公众重视意识薄弱等因素有关。
从这一层面来说,彩绘盲道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其本身该不该存在、该不该被推广,而在于它是否引起了我们对特殊人群使用的特殊空间的一种关注。“从未想过自己随手停放的自行车可能会挡住别人唯一的行走路线。”“盲道画得漂亮了,就不愿把车乱停乱放了。”在这些正向的回馈里,公众从路人的角色转变为关注者和行动者,看到了视障群体的需求,同时也在保护着他们本该享有的权利。
不过,人们往往习惯用健全人的感官体验去替代残障群体的真实需求,陷入一种“我认为这是为你好”的思维定式。就如同盲道彩绘让人们觉得它很美不想再去占用,但实际彩色本身却已经对视障人群造成干扰那样。
因此,善意还是需要被框定在标准的边界内才能得以施展,否则难免沦为符号化的自我感动。就盲道颜色而言,其实是有标准可参考的。我国《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明确,盲道的颜色宜与相邻的人行道铺面的颜色形成对比,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宜采用中黄色。因此,盲道彩绘适宜哪些颜色、绘制范围如何选取,甚至其本身是否该存在,都需要更为专业的调研考察去界定。
与此前舆论更多聚焦于道德层面的褒贬不同,这场争议需要的或许不是非此即彼的站队,而是唤起人们对于盲道的关注、对于残障群体出行空间的关注。而这些关注会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改变,让残障群体的出行更便捷。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