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既能缓解公共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充分利用学校放假期间闲置的体育器材。不过,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也面临一些问题。8月28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开放体育馆的学校多,38%的受访者表示不太多,72.3%的受访者希望公立学校开放体育馆,65.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在开放体育馆的过程中要注意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维修,57.9%的受访者认为要在体育馆内做好安全运动提示。
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希望开放学校体育馆,近七成的民众希望能有持续有效的健身设备,足见民众对体育设施需求的巨大,同时也能想见开放体育馆的学校压力倍增。
国家层面一直在推行全民健身,为了响应民众需求,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去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此,学校体育场馆开始肩负向社会开放的责任。开放责任目前更多的是响应号召性的推行,并非硬性要求。然而,不少案例也证实,一旦打开向社会开放的口子,随之而来的因社会人员进场活动而发生的意外事故需承担的侵权责任,对学校来说,很多时候难以回避。由此,就容易理解,为何开放体育馆,市民赞成多,学校担忧多。
《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典型的目标。近期天津等地也纷纷加入开放队伍。在相对明确的时间表和巨大的开放需求下,学校将实实在在承担着责任风险。为了减少学校顾虑,最大可能地减少事故,妥善解决相关纠纷,除了给予资金支持外,学校还应做好全面的事故处理预案,这对正在安全运营中的体育场馆,同样必要。
首先,提前发布必要的信息。不同体育馆的情况不一样,能满足的活动需求不同,对锻炼人员的要求也有所区别,比如穿着、不同场地边界、能进行的活动类型等,这些学校内部才掌握的信息和要求应及时发布,以帮助民众做好选择;一旦锻炼人员发生受伤,如何就近得到简单救治、能否提供急救和综合医治的医疗机构最近路线、如何联系馆内人员、是否有监控设备等等,这些信息,如果也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在民众申请入场前进行提醒、入场后在场地明显位置进行提示,将有助于提高民众入场安全意识,增强自律,避免事故发生。一旦有事故发生,也能第一时间帮助到当事人,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其次,一旦出现纠纷,学校或教育部门应寻求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类似“参加锻炼的人员因锻炼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均由当事人自行负责”的规定,并不总能让校方免责。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学校应面对具体情形,积极走法律途径解决。
向社会开放体育馆是大势所趋,随着开放经验的积累,利用第三方机构来管理开放业务,比如聘请校外机构代管、建议入场人员购买保险等措施,或许可以开始考虑,以便最安全提供体育场馆、最有效简化校方事务,减轻校方压力。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