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评论>>正义网评

[正义网]"鬼子进村",消费时代的历史悲剧

时间:2011-08-07 20:26:00  作者:魏干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丛林深处冒出一队魔鬼般笑容的“日本兵”,三轮军用摩托车为其开道,队伍中还押解着许多中国“花姑娘”……这幕“鬼子进村”的场景并非电影画面,而是抗日革命根据地黄山谭家桥镇一个旅游景区推出的娱乐项目。对于该旅游项目拿国耻取乐的做法,不少网友表示愤慨,但当地旅游局负责人则认为,该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做红色旅游,让年轻人参与该项目,了解这段历史,教育年轻人” 。(8月4日中国新闻网) 

  虽然当地旅游办一再声称,该旅游项目设计初衷是多么的正当,多么的用心良苦,但恕笔者眼拙,实在是看不出它的红色精神表现何处,它的教育意义出自何方,反而是感觉它对历史主题的不严肃,它对红色文化的不尊重。试问一句:如果真是缅怀历史,为何偏偏直奔抢“花姑娘”的话题?如果真是教育目的,为何其中充斥着这么多的嬉笑尖叫? 

  在我看来,这种表面看似无法理解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利益的驱动。说白了,谭家桥镇之所以会出这么一个不靠谱的“馊主意”,无非是为了取悦于一些低俗游客的要求,无非是为了当地GDP的增长。在利益的面前,他们可以抛弃一切,甚至不惜放弃民族尊严和大众感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句话:“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事实上,这种为一时之利数典忘祖、消费历史的现象在当下中国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日前黑龙江方正县为70多年前日本“满洲开拓团”逝者花巨资立碑的现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此外,影视界多年来上演的形形色色“戏说乾隆型”历史剧,满足现代都市人情感需求的“穿越型”历史剧,扭曲历史人物形象的《三国》、《关云长》,《明朝的那些事儿》之后无穷无尽的《XX的那些事儿》……在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历史的严肃性、客观性正遭受着消费主义对她们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解构。 

  当然,为了丰富旅游文化,一定程度地营造些欢娱氛围原本无可厚非,反而是必要的和重要的——逗乐游人,招徕眼球,本是商业营销惯用的一种策略。但是,谭家桥镇错就错在它不应该拿国人的历史“伤口”作为旅游的“靶心”开玩笑,更不应该对它进行娱乐化方式处理——当游客都变成戏中人,表演者的夸张和情节的搞笑只会催生出更多的爆笑,在欢腾和尖叫声中,谁还能体味那个苦难年代人性尊严的严肃历史意义? 

  当历史逐渐成为消费时代的消遣商品时,她就被绑在了商业的战车上,成为某些无良商人发家致富的一块招牌。在这种情况下,还何谈去建构什么红色文化?还何谈去营造什么教育意义?也许,他们可以通过娱乐、消遣历史达到一定程度繁荣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目的,但是在此之后呢?当历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时,在他们心理,就很难会再把自己与娱乐之中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渐渐忘掉“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应有的分量,更不用说形成温情敬畏的历史思维。 

  记得美国大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曾说过:“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如今,作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革命老区,黄山市谭家桥镇竟然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就让“鬼子进村”这样的历史悲剧再次重演,真不知这些所谓的旅游局负责人和参加该娱乐项目的游客对那段历史还有几分敬畏?当众多游客通过游戏历史得到某种心理上的餍足时,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这种消费历史的状态距下一次苦难还有多远? 

[责任编辑:zywzf]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