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图片频道>>新闻图片

广西融水现虎踪 专家不支持有虎论

时间:2011-06-28 16:17:00  作者:  新闻来源:广西新闻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南宁市动物园的刘大荣找出多种猫科动物的毛发进行比对

动物园中被黑熊啃咬过的树桩

  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有虎论”是否站得住脚,潘国全提供的是不是“虎毛”?昨日上午,本报记者兵分3路,带着连夜从融水带回的“虎毛”以及相关图片,分别前往广西大学、区林业厅、南宁市动物园进行求证。相关专家一致否认“有虎论”,认为这些痕迹很可能是黑熊造成的。

  动物园:

  啃咬树干不符合猫科动物习性

  昨日上午,记者赶往南宁市动物园采访到专门从事猫科动物驯养、研究的高级畜牧师刘大荣。得知记者来意,刘大荣找出自己研究用的各类猫科动物毛发标本。经比对,刘大荣首先排除了狮子,因为狮子的毛发颜色既深又粗,像马鬃毛,与记者拿来的“虎毛”差距非常明显。随后,刘大荣又排除了老虎毛。“我这里保存的是老虎脖颈绒毛,但记者送来的“虎毛”像棉絮一样揉成一团,真正的老虎绒毛也是毛毛团的,但一根根轻松地剥离出来。”

  从毛发比对来看,记者带去的“虎毛”更接近豹子毛。然而当刘大荣看过本报刊发的图片后,又否定了这一说法。“猫科动物从来不撕咬树干,只会在树干上磨爪子,倒是黑熊具备咬木头的习性。”

  刘大荣带记者来到黑熊馆,指着一根粗直径约20厘米的树桩称,这是被黑熊啃咬过的。记者注意到,木桩已经被黑熊啃咬成削尖的铅笔状,根本无法从咬痕上进行比对。

  那么如果这些毛发是黑熊遗留的,为什么颜色呈浅黄色而不是黑色?面对记者的质疑,刘大荣解释,黑熊的脖子内侧以及腋下,也有浅黄色的绒毛,只是不轻易被人看见。另外,记者带来的“虎毛”与撕咬杉树的猛兽是否有联系也很难说。譬如黑熊啃咬过的杉树后,有狗或者野猫之类动物又来蹭痒留下了毛发。

  广西大学:

  相关痕迹不像老虎所为

  本报另一路记者也带着“虎毛”来到了广西大学,该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韦副院长为记者推荐了一位专家——长期从事动物资源和动物生态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的周放教授。

  “这个地方我熟悉。”周教授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到融水开展科研活动。不过,据他的了解,融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没有发现老虎的踪迹。隔了近40年,再次发现有虎迹,从逻辑上讲可能性不大。

  对于潘国全收集的“虎毛”,周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只有东北林业大学可以鉴定毛发来自哪种老虎,但前提是这种毛发必须来自他们已经掌握的虎种,再通过显微切片来进行比对。

  同时周教授称,仅凭毛发是很难判断是否真的有老虎,需要结合粪便、痕迹等因素来综合判断。在疑似出现老虎的地方,潘国全所说的“老虎脚印”已被雨水冲掉,因此无法提取石膏印,失去了一项重要证据。至于现场杉树干出现的奇怪伤痕,周教授分析,这并不符合老虎的习性,倒是更像云豹等豹子类动物或其他猫科动物所为。

  此外,周教授还介绍,一只老虎的活动范围,至少需要方圆200公里,而且还要有足够的食物。现在人类活动已经将周边环境破坏,已经严重不适合老虎生存。综合各种理由,周教授表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有老虎出现的可能,但现在融水出现老虎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区林业厅:

  融水一带有黑熊在活动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了区林业厅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就融水疑似有老虎出没一事咨询了相关专家。该管理站的一位专家在看了本报报道内容及记者叙述后表示,融水一带有老虎出没的可能性非常小。

  至于记者带来的“虎毛”专家只看了一眼就嘱咐记者“将毛发收好”。因为仅从肉眼观察,难以断定该毛发是何种动物的,虽老虎的毛发有一定的味道,但人的鼻子没有狗鼻子灵敏,不可能闻出那种腥臊味。“有关资料是否有老虎在融水出没的记载?”记者询问。对此,该专家答复,融水有元宝山及九万山。在以前资料的记载中,元宝山一带曾有虎患,但就现在的元宝山一带来说,该地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了不少固定居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虎的活动范围,而老虎生存需要较广的活动空间。从这个层面来说,元宝山一带不适宜老虎生存,故存在老虎的可能性非常小。“就广西目前而言,可能有老虎出没的地段应该在广西与云南、广西与越南的交界处。”该专家说。

  随后,该专家拿出一本2009年4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黑熊资源调查与监测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融水元宝山一带现存有黑熊12只至15只,九万山一带现存有黑熊15只至20只。并且以前在元宝山还发生过熊伤人的事件。因此,树干上留下的牙痕有可能是黑熊留下的。

  明清时期广西曾有虎患

  《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曾发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郑维宽博士文章《明清时期广西的虎患及相关生态问题研究》。该文称,在历史上,广西曾是华南虎的重要栖息地,明清时期广西经历了一个较严重的虎患过程,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清初和清末三个时期的虎患非常严重,这反映出三个时期广西的人工生态环境因受战乱的影响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自然退化,田地荒芜导致次生性植被复萌,为虎患的爆发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安定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强,特别是清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山地垦殖运动兴起以后,广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虎患逐渐减轻。

[责任编辑:zywyangzheng]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