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两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民生帮办·我们捎话到“两会”》专栏。您所关注的就是我们所关心的,就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报记者进行深入调查,把您的话捎到两会,并请代表委员、主管部门进行解读。(1月14日姑苏晚报)
眼下各地都在召开“两会”,纵观各地“两会”报道,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从百姓到媒体,从代表到委员,有意无意地都把“两会”当成了“投诉会”。“两会”期间,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都在“两会”现场举行办理会,接受代表、委员的质询,或开通“热线电话”,接受群众的投诉。而媒体也纷纷开设“两会”专栏,给政府部门传递来自基层的呼声。此情此景,与每年3·15之际,消费者集中投诉,消协集中维权颇为相似。“两会”期间的投诉,效果也是又快又好——这已成为群众的经验之谈。
“两会”成了“投诉会”,令人五味杂陈。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代表、委员为百姓衣食住行中的烦恼奔走呼吁,彰显了亲民爱民情怀,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但是代表、委员参加“两会”,更有使命在身:反映民意,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共商国是。从国计到民生,多少事情需要代表委员发诤言谠论,抒真知灼见。让代表、委员把精力牵扯在小区卫生有死角、路灯夜里有盲区之类问题上,难免会分散他们关注大事的精力。
“两会”成了“投诉会”,暴露的是一些职能部门平常时节的少作为、不作为。实际上,不管是代表、委员带到“两会”上的问题,还是百姓在“两会”期间的“突击投诉”,在此之前已反映过诸多部门,奈何四处奔波,职能部门不是“爱莫能助”,就是懒得答理,于是才有“两会”变成“投诉会”的归宿。这些年来,代表、委员下农村,去社区,到工厂,进学校,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百姓呼声,调查研究,深思熟虑,提交的提案或议案字字千钧,含金量越来越高。我们也期待“两会”的含金量与日俱增,而这也离不开一个前题:“两会”不能成为“投诉会”。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