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10时,新华网主页刷出一条令人怦然心动的新闻:温总理今日15时与网友在线交流。笔者看到,才几个小时,各网站数以千计万计的网贴即喷涌而出。在一片片喝彩声后,传出一条条向总理建议之言。而整个在线交流网友提问踊跃,总理回答精辟坦诚,内容涉及民生、经济等各个方面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网上互动的那份真情,网民对党和政府的那份信任可见一斑。
细细品读反映网民心声的“网言网贴”,笔者立马想起胡总书记和中央红头文件近来经常讲的三句话: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温总理此举不正是问政于网,也就是问政问需问计于民的生动体现吗?
2008年6月胡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民第一次“亲密接触”,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问政于网的突破,温总理也在去年3月坦承自己在两会期间通过因特网倾听网友的意见和建议。温总理此回问政于网在选择的时机上又给了人们启示。
人们知道,3月3日的全国政协开幕;3月5日,全国人大开幕。此前,结合即将向全国人大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温总理亲自主持了多场座谈会,向各行各业人们问政问需问计。而今,在“两会”召开前夕,温总理再次通过互联网直接问政于网,其意义就非同寻常。
截至2009年1月,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人,成了世界第一,而且还在以每月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中国因特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增加了42%。从去年起,中国民众在网络上发出的声音得到了高层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已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央关于建设好互联网政策的引导,调动了3亿网民为国出智的热情,网上参政、网上监督已蔚然成风。去年9月,网民设立了“什锦八宝fans圈”(胡锦涛和温家宝的“粉丝俱乐部”),创立之初由于访问量过高,网站曾几近崩溃。网民在线建言献策,“涛哥”、“我爱宝宝”已成网络热词。而每年全国“两会”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阵地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途径。开好“两会”既是中央的期盼,也是人民群众的心愿。开好“两会”,既需要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正确引导,也要靠“两会”代表委员认真履职。应该说,“两会”代表委员尽管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毕竟只有数千人,与13亿相比,仍然是少数。但一旦3亿网民介入,那么“两会”的民意更充分更准确,“两会”更有代表性。温总理在“两会”前夕,通过网上问政,无疑体现党和国家对网民的高度信任,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探索。正如温总理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指出,在“两会”前夕,我非常高兴同大家进行在线交谈。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见新华网2009年2月28日)。
动员成千上万网民关心“两会”间接投入“两会”就是一种探索。这个探索,简言之,就是实现会内会外相结合,即数千代表委员在会场内开会,而万万千千网民在网上“开会”,会内讨论的情况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而网民的建言又通过互联网反馈到会场,飞进党和国家领导人耳中,这就形成民意,有力地帮助执政党和政府正确决策,也推动“两会”不断地吸纳民意。
人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温总理在全国“两会”前夕,通过与网民们在线交流,开展网上问政问需问计,无疑也是给各地官员们树立榜样。200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专题学习,内容为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因特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假若地方“两会”前夕,地方党政的负责人都能像温总理那样开展网直线上交流,那么,地方“两会”也会听到公众的心声,捕捉到真正的民意,使“两会”开得生动活泼。应该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官员也十分重视网民的声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去年4月邀请26名网友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面对面交流,“围绕解放思想,共同为广东科学发展‘灌水’、‘拍砖’”,就赢得网上的赞扬。
温总理在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网上直线交流,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率先垂范进行探索,令人感动,更催人启迪。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