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今日看点

[检察日报]天上掉下旅游券

时间:2009-04-13 15:35:00  作者:金陵客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门房师傅给我一只大信封,只有地址,没有姓名。我有点疑惑。门房师傅笑着说,多呢,家家有。打开一看,是杭州市余杭区风景旅游局寄赠的杭州旅游消费券50元,一本60多页的小册子《余杭旅游消费指南》,外加一份余杭旅游消费券使用商家名单。

  天上掉下旅游券,按理,应该高兴。早几天看央视新闻,说南京凭户口簿发放若干数字的旅游消费券,似乎有多少人家没去领。看过新闻,我才知道南京有这件事。我是闭目塞听,没赶上身边这个热闹。现在,人在家中坐,券从天上来,没有一点麻烦。人家诚心诚意请你去玩,旅游消费券直接送到你手上,还不高兴?

  可是我并不高兴。事前我根本没有外出旅游的打算,对余杭一点不了解。看过他们寄赠的余杭旅游消费指南,我也依然没有到此一游的兴趣。而所赠的旅游消费券,时间限定在5月底以前,商家指定有43处,我不可能为这50元天上掉下来的旅游券,花几天时间专程跑到余杭去。这就无所谓高兴不高兴。再说,媒体上早就有人抱怨,在景区要花完旅游券不容易。2009年3月10日《东方早报》说,有游客在杭州消费3357元,才抵用390元旅游券,他们每次吃饭结账起码得用40分钟。一周之后,3月17日《新民晚报》说,有游客在西溪湿地“除了80元门票抵用20元旅游券,游船、坐车、吃饭,里面所有的游乐项目都不能使用旅游券”,等等。可见得,就是当真去使用旅游券的人,用起来也并不“爽气”,媒体上这才有“旅游券,想说爱你不容易”之类的标题。

  我不高兴,当然有原因。平民百姓,受人家如此恭维,本来应该满足,应该感恩,应该积极配合人家的宣传,说几句好话才是。可是我偏偏不满足,不是不满足,而是减去一个字,是不满。为什么不满?是这些宣传品印刷得太精致,让人心疼。旅游券也好,小册子也好,商家名单也好,都是彩色印刷。就连信封,也是彩色印刷,不是老百姓平常使用的普通信封。这都要花钱的。向外地寄赠旅游券,本来就等于灾年不寄希望的“望天收”,没多少把握,为什么不核算成本?机关单位固然有钱好办事,可是,机关一不开银行,二不能自己印票子,还不是花纳税人的钱?难道旅游局官员自己掏钱支付?连我这种平头百姓都能收到他们的赏赐,谁知道他们花了多少冤枉钱?这叫“节约型政府”?这叫“节约型社会”?

  旅游券这种事情,说到底,就是一种花样翻新的花架子。会议上说起来热热闹闹,媒体写起来轰轰烈烈,总结回报“政绩”也能头头是道,最后看效果,接近于零。实践早已证明,做起来太容易的事,大致不会有什么多理想的效果。为什么有官员对此情有独钟?分析起来,不外乎两点。第一,动手快,易操作。不必调查研究,不必细致分析,不必问计于民,不必竭尽心力。似乎只要眼珠一转,大手一挥,打打如意算盘,马上就能拿出拯救市场的整套方案。区区金融危机,当然不在话下。第二,动静大,易邀功。方案既能一鸣惊人,操作又可立竿见影。不必去了解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市场萧条之困境,我行我素,胜券在我。只要坐在家里寄发多少旅游券,成千上万的游客等于是我拉上门来,这功劳,岂不是非我莫属?至于回头总结旅游券的实际功效,那时自有千百条客观理由,与我何干?再说,又有谁如此与我较真?

  所以,我没法看好天上掉下来的旅游券。看来,只要有人不甘寂寞,又不肯劳心劳力,类似旅游券这样的花架子,就还会热闹一阵。

[责任编辑:zywyhp]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