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今日看点

[检察日报]抄袭不是“臭豆腐”?

时间:2009-06-22 13:31:00  作者:金陵客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抄袭现在成了“臭豆腐”,闻起来臭烘烘,吃起来香喷喷。在抄袭者看来,既然今天网络功能无比强大,搜索、复制与粘贴,成为写论文的“捷径”也就天经地义。2009年6月18日《长沙晚报》报道说,有调查显示,44.25%的投票者认为抄袭是“普遍现象,屡见不鲜”;24.28%的投票者评价其社会影响时,选择“不抄白不抄,大家都这样”。看来,抄袭这块“臭豆腐”,行情还在看涨。

  值得研究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抄袭莫名其妙变成了“臭豆腐”?

  抄袭本来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稍有一点廉耻之心的人,绝不会与它沾边。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论面临多大困难,也绝不愿意背上抄袭的“桂冠”。如果自己写不出惊人的诗句,宁可不做诗人,也不肯将别人的佳句占为己有,甚至还要大言不惭地编造一通“梦中得句”的鬼话。如果自己写不出确有创见的论文,宁可放弃写作,也不肯徒负虚名。这对知识分子而言,等于“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是起码的人格修养。读五四时代一些著名学者的传记,每每说到其人“不肯轻易下笔”。对比起来,今天一个教授一年可出10本“著作”,其间差距不啻霄壤。且不论学问高低货色真假,从人格角度看,就绝难同日而语。今天为职称为项目为虚荣为钞票抄袭者多矣。为什么会泛滥成灾?依我看,人格缺陷是首要原因。今天许多人大讲“成功学”,贩卖如何讨上司喜欢的“技巧”,大多是只求目的,不择手段。投机取巧的结局,必然是道德败坏。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诸方面逐一勘察,缺少培养人格修养的基本氛围与具体内容。换言之,今天的教授(当然不光是教授)个个会“做”论文,却绝不是个个会做人。既然如此,抄袭成为“臭豆腐”,恐怕理所当然。

  抄袭成为“臭豆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文风败坏。论文的核心,或者说,一切文章的核心,是作者的创见。没有创见,就谈不上什么论文。而这种创见,不可能批量生产,更不可能成立生产流水线。因此,论文的产生就不应该限时限量。规定一个学生一个学期必须完成多少论文,本身就是逼良为娼。《长沙晚报》那篇报道说一个同学“一个上午搞定四篇论文”,这不能责怪大学生,而是因为布置这种任务的师长,自己根本不懂什么叫论文。说文风败坏,首先就是各种硬性规定逼迫生产各种“论文”造成的。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不懂装懂、没话找话,一直到抄袭剽窃,雇人捉刀,都是那个硬性规定的副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创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独立思考,也不是空中楼阁,只要自己宣称“独立思考”,好像别人就得承认你是独立思考似的。独立思考需要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要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一方面要了解今天的具体现实。借鉴前人成果需要读书,了解今日实际需要调查,两者都要时间做保证。范文澜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今天谁肯去坐冷板凳?不要说坐十年冷板凳,让他到图书馆踏踏实实查一回原版书,都会觉得委屈无比。既然如此,抄袭成为“臭豆腐”,也就理所当然。

  文风败坏、学风败坏,责任不在大学生,甚至主要不在普通教师。这些年媒体披露的抄袭事件,当事人身份高贵地位显赫者,不是一两个。一阵风吹过之后,他们却身份依旧高贵地位依旧显赫。举几天前的例,《中国青年报》报道女教授联名举报大学校长博士论文抄袭,记者比对之后“确实发现论文大段抄袭和雷同”,可是当事人却“向记者表示,自己被诬告了”。再早两天,《广州日报》报道辽宁大学副校长抄袭事件已被确认基本属实;《新京报》追踪“当事博士生正接受处理”,却没有看到副校长如何处理的报道。上行下效,抄袭又岂能不成“臭豆腐”呢!

[责任编辑:zywyhp]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