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六成人考博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7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披露这份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用一个疑问句做标题:“博士一代不如一代?”标题后面的这个问号,大有深意。但是,报道引用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的“直言”,却说:“我没有量化的数据,但我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这里的问号没有了,也很醒目。
首席研究员的“直言”,表明他对目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担忧。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有同样感觉的,可能还不仅是他一个人。一幢商品房,质量如何,嘴巴说了不算。天上下点雨,旁边堆点土,整幢楼就能突然整体倒塌,让天下人吓一跳,不必谁“直言”,有点常识的人,都能判别。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判断起来并不如此直观,分析起来也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类比的是,倘若培养博士生的“老师”,不幸就等于发生整体倒塌之商品房的“老板”,学生也不过等于是他手里的一种商品,那么,质量如何,恐怕终究也会让天下人吓一跳的。当然这是极而言之。发生整体倒塌之商品房,到目前为止,似乎也就上海莲花河畔一处。但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首席研究员的“直言”,并非杞人忧天。
分析起来,六成人考博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并不直接决定博士生培养质量,两者之间甚至并不存在多少因果关系。今日世界,找工作不容易,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更不容易。想找好点儿的工作,没有错。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考博,更没有错。学术追求固然高尚,却从来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做学问固然值得尊重,但并不等于说,天底下只有做学问最伟大。这个世界需要有人做学问,更需要有人做各种工作。这里不存在高低之分。考察中国近代以来的博士史,要求考博者为学术奉献一生,也不切实际。
决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我赞成许多受访博士的观点,即“导师不仅影响博士的在读阶段,也会影响其一生”。这份调查报告说到在读博士的诸多困惑,比如“杂事多,无法专心工作;得到的指导不足;经济压力大,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等等。因素虽多,导师是否尽心尽力,恐怕是归根到底的一条。说“杂事多,无法专心工作”,请问为什么会“杂事多”?这些“杂事”到底从何而来?说“得到的指导不足”,请问为什么会“指导不足”?导师不尽心尽力指导学生,到底在忙什么?所以,与其说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不如找找别的更重要的原因。比如说导师“一代不如一代”。7月3日《南方日报》报道北大硕士研究生跳楼身亡事件,引用专家观点说“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已经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就是证明之一。今日高校有的“老师”,早已是名副其实的“老板”,对比许多前辈学人,不能不感慨万千。学生抄袭,导师署名,不是一个两个,也就毫不足怪。当然还有培养模式问题。刚刚去世的任继愈先生,生前也带博士生。任先生说:“社会普遍反映现在的博士不如从前的大学生顶用,学位贬值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培养人才不能像蒸馒头,个个都一样。”任先生又说:“人的天性禀赋是不一样的,用一种模式培养人才,只会削足适履,造成‘南橘北枳’的结果。”既然如此,说到今日培养模式之“一代不如一代”,恐怕也不能只满足于叹气。
“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不好听。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儿子八斤,孙子还有七斤,曾孙女儿只剩六斤,她天天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不懂基因学说,不知道根子在哪里。她只以为自己既然是九斤,当然很有本钱批评别人。今天的学者不会只有“九斤老太”的水平。既然发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当然就该找到解决的办法。否则,那就当真成为“一代不如一代”了。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