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5000多个建设工地遍地开花——交通堵塞,扬尘笼罩,当市民拥堵在回家的马路上时,抱怨、责难之声在所难免。对此,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回应:“我知道,在网络上有人叫我‘满城挖’,‘十一五’在城区挖,‘十二五’还要挖到远城区去。”他同时表示,建设不会停止,如果不这样做,对不起这座城市,将顶着骂名继续下去(2月15日《楚天都市报》)。
失去发展机遇,很多年都难以翻身,不少城市有过这方面教训。如果我的猜测没错,阮书记所说的“对不起这座城市”,指的应该是这个意思。这种在发展问题上时不我待的态度,体现了一名官员的责任意识。但他“顶着骂名继续”的表态,却值得审慎思考。
骂声代表了一种民意。在多少人在骂的问题没弄清之前表态“顶着骂名继续”,是否可以理解为:无论多少人骂,我都不打算改弦易辙?也许,这并非阮书记的本意,只因报道不充分等原因让人有这样的误解。然而,既然可以有这种理解,为了避免它对其他官员产生误导,就必须廓清其中是非。
对普通人来说,“顶着骂名继续”,可能是一种可贵品质,但对官员却是危险的。有人骂,是不是建设过程中谁的合法权益被侵害了却投诉无门?有人骂,是不是他认为建设对自己生活影响太过严重?有关部门可否反思一下,同时开工5000个工地,百姓是否吃得消,有没有点操之过急?在“对得起城市未来”和“对得起现在市民”之间,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平衡点……这些,都是骂声的价值,需要政府仔细倾听。一项决策,尽管经过诸多程序才出台,但它仍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需要通过实践检验不断修正。而就修正决策、改进工作而言,公民的批评性意见,往往更具价值。
骂得对还是不对,只有听了骂声甚至调查之后才能作出判断。也许这次骂得不对,但我们不应因此拒绝倾听下一次骂声。如果“顶着骂名继续”是对骂声甄别后的结果,我不反对,但我担心它成为拒绝批评的借口。如此,政府可能失去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对武汉市城市建设,不满的也许只有1%,99%的人都在拍手称快,但这1%的民意必须得到尊重。
2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央地方正积极探索对各级“一把手”限权。报道是从防止腐败角度来说的,但在决策问题上,“一把手”同样“一言九鼎”。他认为对的要做的事儿,几乎可以保证做下去。在这样的现实下,“一把手”“顶着骂名继续”,尤其令人不安,这也是我不避断章取义之嫌商榷这句话的原因。在我看来,对政府而言,发展当然重要,但通过倾听和吸纳民意,让决策更科学,骂声更少一些,同样重要。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