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今日看点

[检察日报]我不想再吃"瘦肉精"

时间:2011-03-21 08:39:00  作者:李曙明  新闻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到河南督导调查双汇公司“瘦肉精”事件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是暴露出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3月20日《新京报》)。 

  “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令人五味杂陈。我不知道,因为“漏洞”存在,多少“瘦肉精”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的口中?我想知道,在抽检制度代之以全面检查,“漏洞”得以弥补之前,我是不是还免不了要吃“瘦肉精”? 

  我不想再吃“瘦肉精”。希望和“瘦肉精”有关的机构,能听我说几句。 

  先和监管部门说。“记者能发现的事儿,监管部门为何发现不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有类似疑问。虽然我不想因此全盘否定监管部门工作,但这确实值得反思。报道援引河南省济源市畜牧局局长陈晓棉说法:“济源市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执行。”每月抽查一次,2%的抽查比例,这样的抽查频率和比例,恐难指望有多大效果。 

  今后,每头猪都检,再好不过,但如果因为人力等原因一时做不到,那么,监管部门也必须明白:抽检越频繁、抽检比例越高,百姓吃到瘦肉精的概率也就越小。“一个月查一次”,不能继续了。 

  再和企业说。济源双汇公司原总经理曹连友表示:“公司一直执行集团标准,即按4.5%的比例抽检。”抽检4.5%,意味着什么?意味着95.5%的产品里有没有“瘦肉精”,是笔糊涂账。这让人心里不踏实。 

  企业,有“资格”抽检吗?保证从它那里出去的每一件产品都合格,这是企业的义务。而抽检制度,却可能让不合格产品成为“漏网之鱼”。从对消费者负责角度,一个不漏地检查,才是企业该做的。 

  双汇为什么要抽检而且抽检比例这么小,曹连友的解释是:“由于实行以销定产,每天加工生猪在2000头至6000头,如果提高抽检比例势必耗时耗力,难以保证生产进度。”这样的解释,难以服众。能否“保证生产进度”,这是企业“私事”;但提供产品是否合格,却是“公事”。在检测能力不能满足“生产进度”,“公事”和“私事”发生冲突时,保证产品合格,是企业必须首先做到的。“萝卜快了不洗泥”,省略检测环节,将有疑问的产品推向市场,有悖企业社会责任。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百姓对乳品企业和相关监管机构的信任危机,至今仍未消除。“说出大天我也不信”,是它们面临的最大尴尬。如果这次“瘦肉精”不能让企业和监管机构警醒,那么,他们面临类似尴尬的日子,或许不远。

[责任编辑:zywxy]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