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今日看点

[检察日报]"百万酒单"为何如此"扎眼"

时间:2011-04-14 08:48:00  作者:李曙明  新闻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日前,网上一个帖子公布的多张发票显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一周之内进口酒水百万元,其中,一瓶拉菲1996(750“1)的无税进价高达11846元,而贵州茅台酒厂所开发票则显示,公司一次性购买了近82万元的茅台酒(4月13日《北京商报》)。 

  公款吃喝,早不是什么新闻——不要说自己创造财富的国有企业,完全靠财政拨款的单位,也照吃不误。所以,对媒体和公众“揪住不放”,公司或许觉得委屈。确实,搁平日,这事儿可能真不会有这么大反响。恰恰油价刚又涨了一次,恰恰成本上涨企业亏损是涨价的理由之一,于是,“亏损”和“百万酒单”太过强烈的反差,让公众心绪难平。 

  请理解公众这种情绪。通胀压力下,百姓对任何涨价都格外敏感,对涨价是否正当,也比平时更为关心。同一天的《京华时报》报道,因油价上涨,我国的汽车销量锐减;云南网也报道,云南省蒙自市出租车因油价上涨几乎全部停运。这样的现实下,“百万酒单”很容易让人做这样的假设:如果这些人能少喝几瓶酒,企业成本降低点亏损小点,油价能否不涨或者少涨点? 

  “酒影响了油价”,这是部分公众的判断。我不知道这种判断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但正是这种判断,让“百万酒单”如此“扎眼”。事实上,“酒该不该这么喝”,和油价涨落无关——如果结论是不该这么喝,那么,即使将来油价落了,他还是不能这么喝。 

  私人企业,酒再高级喝得再多,只要人家愿意,外人管不着。但国有企业不一样。企业被赋予了自负盈亏市场主体的地位,但这不意味着它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其行为仍需受到必要约束。因为企业不过是受全体纳税人委托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责,而盈亏的结果,最终要由纳税人承受。企业糟得越多,纳税人“锅里”东西就越少,这就是事实。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买酒的钱是企业支付,实际上却是全体纳税人在“买单”。酒不是不能喝,但显然不是这么个喝法。 

  如果“想怎么喝就怎么喝”需要被约束,那么,谁能让习惯了这么喝的人停下来?报道说,这件事之所以被曝光,是因为内部员工对公司高层“天价酒水动辄几十瓶不知所踪”感到不满。内部员工“反戈一击”,固然好,但一个公司里,了解内情的人并不多,如果事实不是“动辄几十瓶不知所踪”,而是了解内情者“利益均沾”,还会有现在的曝光吗?所以,制约这种行为需要定期审计等制度性措施,而不能单靠内部“反水”。 

  报道说,记者采访的“多位相关人士”,或直接挂断电话,或推脱有事婉言拒绝采访。我想提醒的是:除非“己莫为”,否则,躲是躲不掉的。事件正在发酵,越早回应越主动。

[责任编辑:zywxy]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