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今日看点

[检察日报]若无纳税知情,谈何公民监督

时间:2011-05-18 08:48:00  作者:兵临  新闻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长久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宣传和法律的倡导下,我们知道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知道了公民的崛起与纳税行为天然一体,也更知道了“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但是,对于自己究竟缴纳了哪些税和多少税,很多人却知之甚少。5月17日《新京报》有关“个税调查”的报道,让我们了解到,原来,除了个人所得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缴纳了消费税、增值税等多达19个税种,每当我们从超市购买一瓶水、一包盐,其实都在履行着公民对于国家的纳税义务。 

  在这种真实的纳税体系中,政府如就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上调至3000元,虽然是一个好消息,但也并不值得为之高兴过早。根据财政部数据,去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税收整体的6.6%,而流转税的比重占税收收入的七成以上。这意味着,纳税人需要缴纳的,更多的是那些看不到的流转税、间接税,它们并没有反映在个人纳税的税单上,而是隐蔽在我们所消费的每笔服务和商品价格之中。 

  由此就产生一个问题: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在依法纳税,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究竟缴纳了多少税。这就好比一个人要从我的口袋合法地掏钱,但我却不知道他掏了多少钱,自然我也无法对他掏出去的钱进行跟踪监督。 

  这是一种典型的公私权利失衡。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法治原则,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要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权利,其中知情权乃是纳税人诸项权利中的基础性权利。在公民的宪法性权利中,知情权是“母权利”,只有了解了自己缴纳了多少税,才可能知道其具体去向,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一旦知情权缺失,征缴双方的整个权利义务天平必然出现失衡。 

  遗憾的是,我国税收立法片面强调纳税人义务,加剧了税收法律关系的失衡。宪法上明确设定了公民的纳税义务,却对纳税人知情权规定得隐晦不明;《税收征收管理法》虽然列出了知情权,但却将其限定到了解、知悉与纳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如何纳税等方面知识,对于更重要的纳税数额、去向以及使用是否合法等知情权利,则被忽略掉了。 

  立法上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中公民纳税知情的“短板”。国税总局曾主动发布过一个《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旨在帮助纳税人“全面了解纳税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其中知情权被列为14项纳税人权利之首,但“知情”的内容并未跳出《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范围。由于长期以来单向强调纳税义务,以致中国公民普遍缺乏起码的税务常识,甚至连高学历人群都将纳税误解成纳个税,将个税错误等同为个税里的工资所得税,得出什么“大学生不是纳税人”、“低收入者不是纳税人”之类的荒谬观点。 

  相比而言,国外对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则比较有力。比如加拿大,1985年公布了《纳税人权利宣言》,赋予纳税人包括知情权在内的广泛权利。这种对于纳税人知情权的强调,不仅仅是出于纳税人自身考虑,更重要的是与公民意识的培育息息相关。现代民主政治必须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解决公民在公共治理中日渐出现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要知道,当一个人知道政府是在花自己腰包里的钱,其必然会“盯住不放”予以监督,因为那是“自己的钱”。但当很多人连政府是在花“自己的钱”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有兴趣去监督政府如何花钱呢? 

  现代社会,公民的概念在内涵上之所以等于纳税人,就是因为其包括着两层法律意义:首先是公民作为个体履行着对于国家共同体的纳税义务,用以购买政府的公共产品;其次是公民作为政府最大的“老板”,行使对政府使用税款以及产出公共产品质量的监督权。由此,保障纳税知情权,矫正失衡的税收法律关系,正是构建公民社会的起点。

[责任编辑:zywxy]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