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6月8日报道印度网站"我行贿了"蹿红,短短数日间国内冒出多家"山寨网站",如"我行贿了"、"我行贿啦"、"我贿赂了"等,还有一家叫"他受贿了"。
许多人关注这种网站前景如何并作出多种预言,其中"预测不良"的说法给人印象较深。对此看好或看坏,都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理解。网民的主流意见是希望政府鼓励、支持它们。我们的一些机构或官员,口头上鼓励民众反腐,实际上对民间自发的反腐信息极为敏感。
官方鼓励官员说出"我受贿了",并设立有退贿账号,但现实中,官员不遭遇查处压力而仅凭"良心发现"的坦白几乎很少出现。在网络上揭发"他受贿了"的人有不少,要是同时交代"我行贿了"或"我也受贿了",那一般是有着非比寻常的决心。
掌握大额贿赂、严重腐败的真实信息,通常情况下非"深喉"而不能为。此类信息即便不发布于网上,仅内部系统传递就有相当强的威力。网络反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意义不大。而涉及高级别官员的"负面信息",控制得很严,所以说,现在的网络反腐,说理有大功,但反不了大腐败。
这是"经验说法"。我主持社会、时政论坛多年,过眼反腐、揭黑、控诉信息无数,深知反腐信息上达与传播,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我行贿了"、"他受贿了"、"他们做坏事了",这类信息在多种网站都可以发布,问题只是有没有人理睬、有没有权力方面的关注。
类似"我行贿了"的办站思路和做法,在中国早已有之,只是网站、板块名字不同。中国官方设立的有多家反腐网站,没见到爆出什么猛料、起过什么作用。民间"专业反腐维权"的网站有一群,平时无声无息还好,若因一事而一时蹿红,对网站来说却并非吉兆。
在我们这里,确实有些"打反腐牌、吃讹诈饭"的人。收集甚至自创、自发"反腐信息",然后等着做"危机公关"的出面,凭"有条件删帖"进账。把什么需求和名义都当商机看待、当商机把握。前不久,"55家从事非法网络公关活动的网站近日被依法关闭"。看一下名单,被关网站名字多带着"反腐"、"揭露"、"维权"、"投诉"、"防骗"等字眼。
"我行贿了"在中国,坚持要做的话,有三种思路可以借鉴:第一,官方直接办一个,自行管理;第二,"民办官助",日常由民间人士管理,接受官方指导;第三,若民间办网无法获得官方正式认可与支持,那么网站就宣布只接受"小腐败"信息,只揭露"社会腐败"和小额贿赂,如教师收礼、医生收红包、给科长烟酒之类,即可以发布、存留那些不值得严肃查处的、仅为"不愉快事件"的信息。
我说的第三种思路并非馊主意,它才是完全印度版的"我行贿了"。因为,印度的腐败由最基层的大量小额钱款往来构成,这就是"我行贿了"可以在印度获得成功的原因。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