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今日看点

[华西都市报]擅自"拉黑"记者只会弄巧成拙

时间:2011-06-15 08:41:00  作者:李晓亮  新闻来源:华西都市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昨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词是“记者黑名单”,新词贡献者是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背景是一个“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座谈会。在这个会上,毛群安表示为了遏制错误信息的传播,将对极个别有意误导人们的媒体记者建立黑名单。 

  而更大背景是,在京启动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毛群安的本意或是想借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在食品安全宣传周进行集中宣传。但其个人媒介素养,实在难以恭维。 

  先不说所谓的“记者黑名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至少从舆论反应看,单是这个表态,已招致无尽非议。如果还要固执己见,恐怕只会弄巧成拙。 

  虽然,我们理解卫生部门的良苦用心。而且,揆诸现实,因为信息不对称,或囿于专业知识,抑或仅是因为功利浮躁的媒体氛围,确实导致一些媒体盲目迎合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没有花精力去核实那些极具噱头的信息,导致了“一些错误信息的传播”。比如多年前的“艾滋西瓜”谣言,以及近期“避孕药黄瓜”“避孕药鳝鱼”等。这确实一定程度加剧了民众的非理性恐惧,但若说这都是“有意误导人们”,则不免像诛心之论。 

  我们宁愿相信,媒体初衷和卫生部门是一样的,都是出于自己的职业责任,为食品安全助力。只是术业有专攻,卫生部门作为食品领域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为各市场主体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格局,并联合质检工商等职能部门,致力食品质量的监管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而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某种程度上和职能部门“社会守夜人”角色有着一定交集。为社会守夜,为公益护航,就要在食品安全这类民生问题上,严防死守,不懈盯防。 

  如果在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频现的食品安全语境中,媒体还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无动于衷,那么这种不知民生冷暖的媒体,则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媒体一旦介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专业隔膜不可避免,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假如因此导致信息失实,就要被卫生部门列入所谓的“黑名单”。那只能让人觉得这个“黑名单”的作用,不是单纯为了遏制错误信息,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封杀媒体监督,是“护犊心切”的表现。 

  因为虽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不少行业的龙头大佬都栽在了小小添加剂上——如三鹿、双汇等等——而且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相关监管部门的公信力都降到了冰点,但一直以来却很少看到卫生部门等开出一个不良企业的黑名单。而少有的一些“民意胜利”:比如食品类“免检产品”的取消;对某些添加剂的限令;某些检测标准的升级或与国际的接轨,也都是在媒体舆论监督不懈跟进持续博弈中,艰难完成的。 

  我们不妨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就是若对所有舆论监督一律“拉黑”,完全指望卫生部门等监管部门自律,那么食品安全将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这光是想想都让人心惊!因为此前的乳业危机,不少食品业潜规则以及添加剂滥用与准合法化地位,都证明灰色利益链上绝不止是生产企业或营销单位在作恶,质检监管的缺漏也是一目了然的。 

  在QQ上微博上你看不惯谁尽可以鼠标一点,立即“拉黑”,因为那是你的私域,而且网上人人平等,但作为职能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最好不要动辄对负有守望社会之责的媒体记者擅自“拉黑”。否则,只能自讨没趣,弄巧成拙。

[责任编辑:zywzf]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