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数省遭遇强降雨,武汉、杭州、南昌等地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暴露了部分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严重落后(据6月22日《新京报》)。
最近几年来,国内极端灾害性天气的肆虐越来越频繁,轻则造成短时期交通瘫痪、停水、停电,影响市民生活;重则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夺人性命。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多个城市停电、交通瘫痪;2009年11月,雨雪天气又在全国多个城市引发“气荒”。而2011年,局部大旱与部分内涝的“水火两重天”更是反差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城市应急能力和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当极端天气来袭,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城市中一旦发生洪涝灾害,不仅对经济建设破坏性很大,灾后清理污渍,恢复原貌,也需有很大的投入,而且还直接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和生活。对此,我们不该抱怨喜怒无常的老天爷,而应该反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城市应急能力不强的顽疾。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猛,但与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相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应急机制建设却严重滞后,这正是一些城市在突发事件面前陷入被动的根本原因。从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城市看,并非是其没有设防标准和排水系统,而是排水规划设计标准低,建设管理严重落后。于是,当洪涝灾害袭来时,只能任凭洪魔揉捻。城市在不断发展,设防标准却原地踏步,排水设施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兴建,城市防灾应急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亦没有应有的投入。这怎能斗得过强降雨?
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被称之为“城市病”。很显然,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畅”而导致的“水淹城市”,大抵也可列为城市病。但有些城市病是不可控的,比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膨胀;有些城市病却是可控的,比如城市排水和交通拥堵,完全可以通过采取规范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加大投入、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来加以纾缓乃至根治。
如果说应对不可控的城市病,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那么,如何根除“水淹城市”这类可控的城市病,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责任。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